[发明专利]一种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29588.X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51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颜静;闫毅;张雪;张军平;钟丰璘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3F11/14 | 分类号: | C23F11/14;C07F17/02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茂钴 阳离子 基缓蚀剂 制备 方法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以三唑环为连接基团,在二茂钴阳离子上引入不同长度的烷基链所制备的新型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其制备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阴离子替换,反应简单高效。该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明显低于传统季铵型缓蚀剂。与目前常用的缓蚀剂相比,其结构兼具无机和有机缓蚀剂的双重特征。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碳钢及其产品的表面酸化过程,还可减缓盐酸对钢铁制品的腐蚀,具有用量少、效率高、水溶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缓蚀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二茂钴阳离子基化合物作为盐酸缓蚀剂的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碳钢制品在盐酸溶液中的腐蚀。
背景技术
金属的腐蚀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某些腐蚀甚至还造成了灾难性的事故,不但耗费了宝贵的资源,也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2017年8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原料油泵发生泄漏引发火灾,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材料与环境之间发生的化学和电化学作用产生的腐蚀。然而,这些隐患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每平方千米的城市就有30千米长的地下管道用于油、气、水、电以及电子通讯的输送。世界各国先后进行过大规模的金属腐蚀调查,结果表明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8%~4.2%,发展中国家则达到3%~5%。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迅速增加,2014年我国腐蚀成本约为21278.2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4%。因此,研究金属材料的腐蚀规律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金属材料以其强度高、机械性能好、价格低廉、方便加工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金属容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发生腐蚀。金属材料在腐蚀过程中,其机械性能和组织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导致金属整体结构遭到破坏。碳钢作为金属材料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由于其耐蚀性能较差,在正常环境容易发生腐蚀,比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常常需要通过酸化来提高采收率。但是,在酸化工艺过程中对釆油设备和管线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腐蚀。通过加入缓蚀剂能有效抑制酸性介质对金属材料的腐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因而在石油、能源、交通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缓蚀剂与其他金属防护措施相比有许多优点如:①不会改变金属制品的特性;②使用量少,见效快,不会改变介质的基本性质;③缓蚀剂的应用无需复杂的附加设施,使用方便,操作简单;④成本低廉,对环境影响小;⑤一种缓蚀剂配方可以用于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金属,因此缓蚀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金属防腐的各个领域。目前市场上的缓蚀剂主要分为无机缓蚀剂和有机缓蚀剂。无机缓蚀剂主要包括铬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钼酸盐、钨酸盐、聚磷酸盐、锌盐等;有机缓蚀剂主要包括膦酸(盐)、膦羧酸、巯基苯并噻唑、苯并三唑、磺化木质素等一些含氮氧的杂环化合物。其中无机缓蚀剂毒性大,磷酸盐还能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有机缓蚀剂与无机缓蚀剂相比,用量少、效果好、但大多都水溶性差、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适应环保的要求。
面对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落实,工业界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缓蚀剂对环境造成的巨大污染,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绿色缓蚀剂是未来缓蚀剂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提供一种兼具无机缓蚀剂和有机缓蚀剂双重特性、绿色环保的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以解决目前技术的不足。
技术方案
一种二茂钴阳离子基缓蚀剂,其特征在于包括1.0~3.0份的树脂X与0.1~0.2份的含不同长烷基链二茂钴六氟磷酸盐R,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95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