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邻苯二甲酸酯加氢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85705.7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48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黄先亮;潘学松;殷玉圣;于杨;蔡进;王修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香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7/303 | 分类号: | C07C67/303;C07C69/75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赵青霞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邻苯二 甲酸 加氢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邻苯二甲酸酯加氢工艺,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并联,再与第三反应器串联;气液分离器出来的氢气和第三反应器出来的氢气混合,进入循环压缩机;循环压缩机出来的气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三反应器,一部分与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出来的热氢气换热后进入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第三反应器的反应产物经过冷凝,得到环己烷1,2‑二甲酸酯。本发明工艺的特点是第一、第二反应器出来的热氢气与经冷凝的第三反应器出来的氢气换热,从而给反应物的预热提供能量,同时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为并联,既可同时使用,也可相互切换使用,在不停车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装置的维护,能量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氢催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邻苯二甲酸酯加氢工艺。
背景技术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增塑剂,但PAEs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其苯环结构的毒性研究已经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环保、绿色、无毒观念的深入,PAEs已经不适合当前发展的要求,而直接对PAEs进行苯环加氢生成环己烷1,2-二甲酸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有望在未来取代PAEs增塑剂。
目前报道的邻苯二甲酸酯加氢工艺主要为液相加氢反应。
专利CN201510513293描述了在80℃~150℃,压力3~5MPa条件下,使用质量分数为1~5%的Ru催化剂催化邻苯二甲酸合成环己烷二甲酸,反应为高压釜式反应,反应后产物与催化剂很难分离,并且液相反应导致贵金属流失。
专利CN101406840A公开了一种环己烷二甲酸二元酯的制备方法,选用贵金属Ru、Pt、Pd和Rh为主活性组分,载体为三氧化二铝、氧化锆或氧化钛制备加氢催化剂,采用滴流床高压反应器,在温度200℃,氢气压力为7MPa,空速为0.5h-1,氢气和反应底物摩尔比为150条件下,进行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的加氢反应,转化率达99.9%,选择性98.6%。
美国专利US5,286,898和US5,319,129公开了采用负载型Ni-Pd和Pt-Ru催化剂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生产相应脂肪类二甲酸二甲酯,其反应条件为140℃,5~17MPa。
美国专利US3,027,398介绍了负载型Ru催化剂在110~140℃,3.5~10.5MPa条件下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转化为1,2-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的催化过程。
美国专利US7,361,714公开了采用负载Ru催化剂,通过苯环加氢的方法将邻苯类多元酸多元酯转化为环己烷类多元酸多元酯。
现有技术中大多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反应中氢气利用率低,导致反应成本大大提高;反应温度都在140~200℃,因此在反应前需要给反应物预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经济型邻苯二甲酸酯加氢工艺。本发明的工艺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邻苯二甲酸酯加氢工艺,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并联,再与第三反应器串联;氢气、部分循环气、邻苯二甲酸酯并流进入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进行加氢反应;反应后出来的热氢气经换热器后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出来的液体进入第三反应器;气液分离器出来的氢气和第三反应器出来的氢气混合,进入循环压缩机;循环压缩机出来的气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三反应器,一部分与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出来的热氢气换热后进入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第三反应器的反应产物经过冷凝,得到环己烷1,2-二甲酸酯。
本发明工艺的特点是第一、第二反应器出来的热氢气与第三反应器出来的氢气换热,从而给反应物的预热提供能量,同时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为并联,既可同时使用,也可相互切换使用,在不停车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装置的维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香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香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57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