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动馈能式双臂姿态独立调节悬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1922.2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90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徐琳;韩承冷;吴佳俊;崔恩康;曹小宇;徐郅为;孙鸣;蒋秋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5/04 | 分类号: | B60G15/04;B60G17/015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乐综胜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馈能式 双臂 姿态 独立 调节 悬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馈能式双臂姿态独立调节悬架,包括减速电机、两个扭杆弹簧、两个叶片减振器、两个摇臂和两个机械式整流装置,两个扭杆弹簧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的一端连接,两个扭杆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摇臂连接固定,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套设于两个扭杆弹簧上,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与减速电机的壳体两端连接固定,两个机械式整流装置分别与两个叶片减振器连接,机械式整流装置用于与发电机连接。实现车身高度主动调节同时具有基本减振功能,提升车辆崎岖路面的通过性,山地路面的越障性,平缓路面的稳定性,能回收车辆的振动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悬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馈能式双臂姿态独立调节悬架。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无人化、智能化是未来战争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战争形态发展不可逆的潮流,于是无人作战平台应运而生。早有专家断言,“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将是无人作战平台,而无人地面车辆更是无人作战平台的最重要的载体”。无人地面车辆,是一种能够自主或遥控行驶、利用特定装备执行特殊任务的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安全性高、任务范围广等特点,在侦察监视、扫雷清障、安全巡逻、城市作战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制的“热点”兵器。但是,现有的无人地面车辆结构上基本是常见的轮式或履带式车辆的缩小版,车轮尺寸及悬架运动空间的限制使得小型车辆的越野能力和抗冲击能力极为有限,究其原因是没有一套性能强大,结构紧凑,功能多样的悬架系统。与此同时,无人地面车辆往往装载大量复杂的电控系统,其功耗对无人地面车辆的续驶能力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针对目前小型地面无人车辆越野能力较差的关键问题,需要开发一款高度集成的臂式主动悬架系统,配合轮毂电机驱动的独立转向、驱动系统,使得无人地面车辆具备体积小、高越野能力、高机动性、可快速重构等特点,双臂独立调节更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车身姿态,使之能够应对各种路况下的工作。在悬架系统的基础功能上,配合馈能系统回收车辆行驶时受到的振动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应用到车辆的电控系统,减少车载电源在控制系统上的损耗,延长车辆续驶里程,对于提升无人地面车辆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主动馈能式双臂姿态独立调节悬架,实现车身高度主动调节同时具有基本减振功能,提升车辆崎岖路面的通过性,山地路面的越障性,平缓路面的稳定性,能回收车辆的振动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主动馈能式双臂姿态独立调节悬架,包括减速电机、两个扭杆弹簧、两个叶片减振器、两个摇臂和两个机械式整流装置,两个扭杆弹簧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的一端连接,两个扭杆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摇臂连接固定,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套设于两个扭杆弹簧上,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与减速电机的壳体两端连接固定,两个机械式整流装置分别与两个叶片减振器连接,机械式整流装置用于与发电机连接。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减速电机的个数为2个,两个减速电机并排布置,两个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连接。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扭杆弹簧的外端依次套设有吊耳和空心螺母,吊耳通过轴承与扭杆弹簧套接,空心螺母通过螺纹套设于吊耳外端。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吊耳与摇臂的外端面之间套设有止推轴承,摇臂通过轴承与叶片减振器连接,吊耳用于与车架连接。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吊耳上设有摇臂限位块。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叶片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壳体和减振器套筒,减振器套筒套设于减振器壳体内,减振器套筒套设于扭杆弹簧上,减振器套筒的外端与同侧的摇臂连接,减振器壳体与减振器套筒之间的腔体为密封腔,腔体内充满阻尼油液。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机械式整流装置与叶片减振器之间连接有主齿轮,主齿轮套设于减振器套筒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19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制动固定式液压悬挂车轴
- 下一篇:一种主动减震型电动汽车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