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1917.1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5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亦辰;李波;田军利;高智;赵强;王成;余晓龙;赵敏;程曦;郑海涛;邢子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72 | 分类号: | B21B37/72;B21B1/4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赵龙骧;冯超 |
地址: | 43008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流程 带钢 尾部 横振线 偏移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通过轧制中心线测量轧机导板对中控制、活套尾部落套的控制、轧制力和弯辊力控制、水系统时序控制、工作辊轧制吨位控制和板坯温度控制六个方面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本发明解决了CSP极薄材尾部横振线偏移的问题,以解决短流程轧制极薄带钢尾部板形难控制造成甩尾、生产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短流程轧制极薄规格热轧带钢的高质量、高稳定性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轧板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的控制方法,其适用于制造的产品厚度1.2mm至2.0mm。
背景技术
CSP产线(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由于其工艺特点,相比于常规热轧更利于薄材生产,同时在“以热带冷”的推动下,薄材的市场潜力巨大。面对当前钢铁行业形势、市场同质化竞争力,目前产品结构大幅调整,薄材计划大幅度增加。
带钢尾部板型控制是轧制薄材生产过程难点,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现象直接影响轧制稳定性,会引发甩尾现象导致轧机轧辊上产生带钢碎片粘压在轧辊上,造成轧辊损伤并引发后续带钢表面质量缺陷,严重会造成降拉速,碎断,断浇,轧辊剥落断辊等。
在精轧机组轧制成品厚度≤2.0mm时,带钢在抛钢时尾部横振线偏离了轧制稳定期的横振线,在轧制薄材时会导致带钢尾部跑偏,严重的会导致带钢尾部轧破,甩尾,断尾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精轧轧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尾部由于轧制力变化,张力变化,在前段机架抛钢后,尾部由于一系列因素影响导致横振线较难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短流程轧制极薄带钢过程不稳定等技术难题,提高了短流程轧制极薄规格热轧带钢的稳定性、连续性,保证了生产的顺行,实现了CSP短流程极薄材稳定、高效轧制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一种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通过轧制中心线测量轧机导板对中控制、活套尾部落套的控制、轧制力和弯辊力控制、水系统时序控制、工作辊轧制吨位控制和板坯温度控制六个方面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其中,
1)轧制导板对中控制(即为轧制中心线测量方法:为防止导板中心线和轧制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定期对轧制中心线进行重新标定;测量出导板中点,通过测量导板中点和轧制中心线的偏差对导板对中进行修正):
a.在首端轧机和尾端轧机的DS和OS轧机立面间固定一圆棒,分别测量出此两圆棒的中点,在连接两中点形成一条线,该条线即为实际的轧制中心线,另外测量出每个机架导板的中点,最后测量出每个机架的导板的中点与轧制中心线的偏差。
b.再对当前的导板进行修正以保证轧制过程中带钢不偏离轧制中心线(在日常的生产维护过程中测量导板的中心位置,轧制中心线位置和导板中心位置的差值即为导板的实际偏差值)。
2)活套尾部落套的控制(尾部实现减张和小活套控制,尾部抛钢前适当降低机架间张力,合理控制活套降到小活套位置的时间,使落套时带钢的失张长度减至最短。在CSP轧制线中,采取的是单道次加速微张力轧制,在轧制过程中,卷取和机架间建张,用速度同步协调来控制正常张力轧制,机架间用活套来建张,用活套的高度来控制张力大小,在抛尾的过程中,如果活套变化大,极易引起失张异常而导致甩尾活套转小套时序慢或小套零位角过高在抛钢的瞬间带钢尾部离轧射线过高极易碰撞侧导的上护板产生甩尾,所以转小套的变化量一般越小越好,但必须和带钢接触。尾部抛钢前适当降低机架间张力,能够有效缓解前机架抛钢时由于机架间突然失张而对后机架的影响,可优化落套控制,实现“减张落小套”的“软着落”控制技术。从而保证带钢抛钢的稳定性通过不断的试验摸索)
轧制前根据不同轧机机架的转小套活套差值,对每个轧机机架活套角度设定;其中,转小套活套差值为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19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