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鉴定荚膜红细菌的特异性PCR引物、试剂盒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16176.5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12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周辉;田云;刘成国;段希宇;王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686;C12Q1/0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长沙启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66 | 代理人: | 张海应 |
地址: | 410128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鉴定 荚膜 细菌 特异性 pcr 引物 试剂盒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鉴定荚膜红细菌的特异性PCR引物、试剂盒和用途,包括如下引物对: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引物对;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对;及SEQ ID NO:5和SEQ ID NO:6所示的引物对。本发明提供的特异性PCR引物对荚膜红细菌特异性强,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对荚膜特异性差的问题。在利用该引物建立了鉴定荚膜红细菌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稳定性强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控制假阳性的出现,同时提高了荚膜红细菌的检测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鉴定荚膜红细菌的特异性PCR引物、包含该引物的试剂盒和用途。
背景技术
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动物养殖过程中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如何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健康和保障安全生产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实际上这也是生物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荚膜红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质净化、水产养殖、农作物以及园艺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10367225.X的一种含有荚膜红细菌菌株的对虾饲料及其应用中报道了将一株荚膜红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对虾养殖,大大提高了对虾的生长速度,增强了对虾的免疫力。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100922031.5的一株荚膜红细菌及其应用中报道了一株荚膜红细菌能产生一些有机小分子,进而刺激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免疫力。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105011364.3的一种荚膜红细菌及其应用中报道了一株荚膜红细菌在池塘中能分泌生物酶类,使大型藻类逐渐分解,从而控制藻类的泛滥生长,从而改善海参的养殖环境,达到提高水生生物池塘养殖产量的目的。
鉴于荚膜红细菌的多功能性,荚膜红细菌将会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肥料及饲料添加剂。为确保含荚膜红细菌产品的使用效果,需要对这些产品中的荚膜红细菌进行鉴定和计数。由于含有光合细菌的产品,尤其是液态产品,其颜色大多为棕红色,很难从产品的颜色和标签来对荚膜红细菌进行判断。传统的光合细菌鉴定需要进行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操作步骤繁琐,检测时间较长。传统的16S rDNA检测有时不能将进化关系较近的物种进行有效区分,尤其在光合细菌中红细菌属中,传统的16S rDNA鉴定在进行荚膜红细菌、球形红细菌鉴定时准确性低。因此,急需一种特异性更强的PCR方法来对荚膜红细菌进行鉴定。截至目前,还没有出现关于特异性PCR检测荚膜红细菌的报道。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鉴定荚膜红细菌的方法操作步骤繁检测时间长且特异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物,该引物对于荚膜红细菌的特异性强,在鉴定过程中,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且灵敏度高、稳定性强。
一种用于鉴定荚膜红细菌的特异性PCR引物,包括如下引物对:
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引物对;
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对;
及SEQ ID NO:5和SEQ ID NO:6所示的引物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试剂盒,包括上述的特异性PCR引物、Taq DNA聚合酶、dNTP和DNA模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特异性PCR引物或上述的试剂盒在鉴定荚膜红细菌中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应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取待测样品的总DNA;
S2、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异性PCR引物对所述总DNA进行PCR扩增;
S3、对S2扩增的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测样品选自光合细菌单菌落或光合细菌菌剂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61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