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6051.2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沈炳华;周翀;莫城恺;沈逸渊;周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登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0L53/35;B60L53/66;B60L53/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机器人 | ||
本发明提供充电机器人,包括:主控制装置,用于充电机器人的整体控制;充电控制装置,与主控制装置相连接,用于控制充电的过程;全向移动装置,与主控制装置相连接,位于充电机器人的底部,用于充电机器人的整体移动;六轴机械手装置,分别与主控制装置和充电控制装置相连接,用于执行充电机器人的充电动作;插座定位检测装置,与主控制装置相连接,用于检测电动汽车充电插座的位置;电池箱收纳装置,固定连接在全向移动装置的上端面;电池箱,与充电控制装置相连接,与电池箱收纳装置可拆卸连接,用于储存大量电能的电池,该设计能够对地下车库的电动汽车进行快捷灵活充电,解决了原有的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行业已经开始了由内燃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变的进程,电动汽车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尾气排放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然而在推广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充电难”问题掣肘了电动汽车的社会接受度。
现有充电桩运营是一种被动等待的模式。为了能让更多用户找到充电桩及减少用户等待充电排队时间,运营商需要广布电桩,一个停车场中有可能布了几十个充电桩,但是实际使用仅仅为一或两个,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因此,在此类模式下,充电桩单桩利用率不高、铺设成本大,造成了投资回收期长的局面。同时,由于小区配电容量的影响,部分车主无法在自己的小区铺设电桩,受电网钳制影响较为明显。在进行小区内建桩审批时,也需要通过物业——电网等审批流程,其他公司进入小区运营充电桩会受到电网的排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出一种应用于地下车库,为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的充电机器人,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充电机器人,包括:主控制装置,用于充电机器人的整体控制;充电控制装置,与主控制装置相连接,用于控制充电的过程;全向移动装置,与主控制装置相连接,位于充电机器人的底部,用于充电机器人的整体移动;六轴机械手装置,分别与主控制装置和充电控制装置相连接,安装于全向移动装置上端面前侧,用于执行充电机器人的充电动作;插座定位检测装置,与主控制装置相连接,用于检测电动汽车充电插座的位置;电池箱收纳装置,固定连接在全向移动装置的上端面;电池箱,与充电控制装置相连接,与电池箱收纳装置可拆卸连接,用于储存大量电能的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装置包括主控制上箱体、主控制操作面板、无线通讯模块、视频盒、继电器、电源模块、中继板、端子排二、主控制下箱体、主控制器以及空气开关,所述主控制装置的电气部件分别安装在主控制上箱体和主控制下箱体内,所述主控制操作面板、无线通讯模块、视频盒、继电器、电源模块、中继板、端子排二以及空气开关分别与主控制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控制装置包括急停开关、操作面板、开关、散热板、充电模块、充电控制集成板以及充电控制箱体,所述充电控制箱体是充电控制装置中的主体结构,侧面外形为缺角长方体箱体,所述充电模块与充电控制集成板相连接,所述急停开关、操作面板、开关安装于充电控制箱体的缺角斜面上,并与充电控制集成板相连接,所述充电控制集成板与主控制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内集成DC-DC变换模块,所述充电控制装置内共安装有三组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控制箱体前后两端面安装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上开设有纹孔,所述充电模块内部集成有散热风扇,热风通过散热板的纹孔散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登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登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60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