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34672.9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8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涛;崔儒坤;梁任龙;刘新烁;张伟;陈锦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东阳光菌阳氢专利农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56 | 分类号: | A01N43/56;A01N43/58;A01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佟林松 |
地址: | 523871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yridachlometyl 氟苯醚酰胺 杀菌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Pyridachlometyl和氟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和制剂及其应用,其中有效成分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的质量比为1~3∶5~1,且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在杀菌组合物/制剂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余量为辅料。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和制剂适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以及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Pyridachlometyl和氟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黄瓜白粉病是当前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其次是叶柄和茎,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从而使黄瓜产量受到损失。
Pyridachlometyl(开发代号:S-2190)为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开发的哒嗪类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效。CAS登录号为1358061-55-8,其结构式为:
氟苯醚酰胺(开发代号:Y13149)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具有一定的内吸传导性。氟苯醚酰胺对黄瓜白粉病具有卓越防效,同时对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有较优的防治效果。氟苯醚酰胺结构式为:
但是单独使用一种杀菌剂单剂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由于目前农药的不规范使用,造成了病害对农药的抗性越来越强,致使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高,以至于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因此,开发一种杀菌谱广、防效更高、降低病害抗性的新型杀菌剂已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该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不但可以降低有效成分用量,减少使用成本,还可以延缓病害抗性的产生。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括Pyridachlometyl和氟苯醚酰胺。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Pyridachlometyl和氟苯醚酰胺。
进一步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的质量比为1~40∶40~1。
进一步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的质量比为1~20∶20~1。
更进一步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的质量比为1~10∶20~1。
优选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的质量比为1~5∶5~1。
进一步优选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的质量比为1~3∶1~5。
进一步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99%,余量为辅料。
更进一步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90%,余量为辅料。
优选地,Pyridachlometyl与氟苯醚酰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余量为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东阳光菌阳氢专利农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东阳光菌阳氢专利农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46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扩展卡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调控水稻分蘖数和粒型的新基因TSG1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