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行走式采茶机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6540.5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63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聂晓根;吴浩鑫;王嘉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D46/04 | 分类号: | A01D46/0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架 轨道行走式 收集箱 支撑板 采茶 活动连接 剪切组件 横向设置 上支撑部 下支撑部 纵向设置 剪切 高效率 茶树 风管 吸入 机械化 采摘 茶叶 轨道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行走式采茶机,包括两个纵向设置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含活动连接的上支撑部与下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架的上方横向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至少一个支撑架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剪切组件与收集箱,所述剪切组件与收集箱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用以将剪切下的茶叶吸入收集箱的风管;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轨道行走式采茶机的工作方法。本发明不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高度与宽度,从而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茶树,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轨道,实现高质量、大规模、机械化、高效率的采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行走式采茶机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茶园采摘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茶园管理作业,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产茶最多的国家,我国的茶园广泛种植于地低山丘陵地区土壤等环境,地形较为复杂,地块也大小不一,高效率的茶叶采摘工作是提高茶叶产量的重要一步。采茶机主要有单人背负式和双人式。轨道行走式采茶机是一种动力可靠,操作便捷、适用于大型茶园的采茶机,因地形、地质条件的因素,轮胎式采茶机进入茶园受到限制,采用轨道可以克服路况复杂的问题。目前轨道行走广泛用于山地、丘陵等路况复杂的场合。而单人背负式和双人抬式采茶机仅适用于规模较小,地势较平坦的茶园,单人背负式是将动力背负于身上,由传动软轴来传输动力,但由于机器较小、作业幅宽较小、振动较大、劳动强度大等因素,采茶量远远更不上茶叶需求量。而双人抬式采茶机较为复杂,由汽油机、风管、减速机构、切割器机架五部分组成,割幅虽然可以满足作业要求,但在实际作业当中需要两人左右各一边将采茶机抬起,还需要人将集叶袋挂在采茶机后方,便于收集采下的茶叶,人工花费太高。所以也不适用现代茶园的茶叶采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于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茶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就需要以茶叶机械化为后盾。当今能用于大规模茶叶采摘的采茶机较大型且灵活性有限,不适用于山地、丘陵,并且对于长势不同的植株不能自由调节采茶机的高度。适用于山地丘陵的单人背负式和双人抬式采茶机又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紧张,采摘效率低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发能实现既可适用于规模大小不同、丘陵、低地,采摘不同高度的茶叶,又能够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的轨道行走式采茶机。
轨道式行走采茶机,通常需铺设两条轨道、安装行走机构,行走机构的结构一般为槽轮。轨道行走式采茶机相比于一般采茶机,具有采茶效率高、作业灵活性好、适应工作环境能力强,可以实现丘陵、低地茶园的采摘等优势。由于在茶叶采摘工作中,多采用以上两种采茶机械作为主要采茶工具,结合以往的采茶效果来看,也可以基本满足茶叶采茶的需求,但在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采茶机械在广大茶农心中存在着大量有待改进的地方。开发一套满足具有既可以根据茶园的大小、植株长势调整自身结构和适应低地、丘陵的轨道行走式采茶机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道行走式采茶机及其工作方法,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行走式采茶机,包括两个纵向设置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含活动连接的上支撑部与下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架的上方横向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至少一个支撑架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剪切组件与收集箱,所述剪切组件与收集箱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用以将剪切下的茶叶吸入收集箱的风管。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部上设置有调节链传动组件,所述调节链传动组件包含主动调节链轮、第一从动调节链轮以及绕设在两者上的第一调节链条,所述主动调节链轮、第一从动调节链轮以及第一调节链条横向布置,所述主动调节链轮由调节电机驱动转动,所述主动调节链轮的下方设置有第二从动调节链轮,所述主动调节链轮与第二从动调节链轮上绕设有第二调节链条,所述第一从动调节链轮的下方设置有第三从动调节链轮,所述第一从动调节链轮与第三从动调节链轮上绕设有第三调节链条,所述第二调节链条的一侧与第三调节链条的一侧均与下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链条与下支撑部的连接侧、所述第三调节链条与下支撑部的连接侧位于同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65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