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2669.9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3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赵维伟;耿瑞东;厉健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18 | 分类号: | A61B5/18;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驾驶 行为 疲劳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监测方法,其包括:通过CAN网络获取驾驶员的操作信息、车辆运行姿态信息以及车辆安全报警类信息;当车辆点火完成,驾驶员开始驾驶车辆时,记初始疲劳指数为0;在计算周期内,判断是否出现疲劳指数增加类事件和/或疲劳指数减少类事件发生,如果有,则在初始疲劳指数的基础上增加和/或减少疲劳指数增加事件相对应的疲劳指数增加值和/或疲劳指数减少值,得到当前疲劳指数;根据当前疲劳指数执行分集报警。本发明的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监测方法,不增加任何单独的环境感知传感器,仅通过监测驾驶员的操作和车辆姿态,判断驾驶员疲劳状态,针对不同等级的疲劳状态实现分级报警,降低疲劳驾驶概率,提高行车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监测方法,属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相关资料统计,疲劳驾驶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头号“杀手”。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中,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达40%以上。基于上述现状,市面上推出了一种基于人体面部特征识别的疲劳监测手段,但由于驾驶员面部特征差异大,对于数据库的存储量要求较高,实现难度较大,价格昂贵;况且驾驶员对于在摄像头监控下工作,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对驾驶员驾驶存在一定干扰,市场上较难推广。
基于上述背景,需要对驾驶员的疲劳监测手段进行优化,提示驾驶员停车休息,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需求,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监测方法,致力于不增加单独的环境感知部件,具有成本低、可行性强、干扰度低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监测方法,其包括:
S10、通过CAN网络获取驾驶员的操作信息、车辆运行姿态信息以及车辆安全报警类信息;
S20、当车辆点火完成,驾驶员开始驾驶车辆时,记初始疲劳指数为0;
S30、在计算周期内,判断是否出现疲劳指数增加类事件发生,如果有,则在初始疲劳指数的基础上增加疲劳指数增加事件相对应的疲劳指数增加值,得到当前疲劳指数;
S40、在计算周期内,判断是否出现疲劳指数减少类事件发生,如果有,则在当前疲劳指数的基础上减少疲劳指数减少事件相对应的疲劳指数减少值,并更新当前疲劳指数;
S50、根据当前疲劳指数执行分集报警,并使用当前疲劳指数替换初始疲劳指数,执行步骤S30。
可选的,S20中,在计算疲劳指数时,以每个点火周期为一个计算周期,在该计算周期内,计算疲劳指数。
可选的,S30中,所述疲劳指数增加类事件包括:
事件(11):车辆稳态运行状态下,车辆横向偏移量大于门限值;事件(11)对应的疲劳指数增加值为N1;
事件(12):车辆触发安全类报警,事件(12)对应的疲劳指数增加值为N2;
事件(13):驾驶员未触发LDW报警时,驾驶员突然打转向,事件(13)对应的疲劳指数增加值为N3;
事件(14):驾驶员在LDW报警触发后,突然打转向,事件(14)对应的疲劳指数增加值为N4;且N4大于N1、N2和N3。
可选的,所述安全类报警包括车道偏离报警、前碰撞和变道辅助报警。
可选的,S40中,所述疲劳指数增加类事件包括:
事件(21):驾驶员对正确地操作一次转向灯,事件(21)对应的疲劳指数减小值为N5;
事件(22):车辆的纵向加速度变化超过阈值,事件(22)对应的疲劳指数减小值为N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26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