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门电子开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80135.0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8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俞权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俞权亚 |
主分类号: | B60R25/01 | 分类号: | B60R25/01;B60R2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100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后视镜 车门锁 开锁 车辆控制系统 人脸识别系统 汽车车门 门锁 下车 车辆行驶状态 重大交通事故 驾驶 副驾驶位 人脸识别 自动开锁 司机 侧车门 车把手 镜头面 车内 观看 后车 正对 诱导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电子开锁方法,包括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设置于车辆正副驾驶位侧车门上的车门锁,该车门锁通过车辆控制系统控制打开或者落锁,所述车门锁在车辆行驶状态下时自动落锁,并通过一人脸识别系统自动控制车门锁的自动开锁,人脸识别系统的镜头面正对车正副驾驶位。本发明采用车门电子开锁方式,在下车时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后车门锁自动落锁,才能利用车把手打开车门,防止司机或者副驾驶位人员在不看后视镜的情况下突然打开车门,能够诱导车内人员在观看后视镜后再开车门,很好的杜绝了突然打开车门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并让司机养成下车时观看后视镜的好习惯,增加安全意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电子开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突然打开车门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数不胜数,而正确的下车方式是下车人员观看后视镜,确认后方安全后再打开车门。但是虽然有此规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司机不看后视镜直接打开车门,或者说忘记看后视镜而打开车门,因此人们发明了很多的预警装置,比如触碰车把手时,突然响起语音报警声音,或者对外播放语音警告声,来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开门。但这种方式一般没那么快的反应时间,比如车主在触碰车把手与推开车门之间所花的时间1s都不到,根本没留给司机或者外部过往车辆时间,达不到预警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汽车车门电子开锁方法,能够让车内人员在打开车门时形成观看后视镜的习惯,且在不进行人脸识别的情况下不能打开车门,很好的限制了车内人员突然打开车门的情况,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汽车车门电子开锁方法,包括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设置于车辆正副驾驶侧车门上的车门锁,该车门锁通过车辆控制系统控制打开或者落锁,所述车门锁在车辆行驶状态下时自动落锁,并通过一人脸识别系统自动控制车门锁的自动开锁,人脸识别系统的镜头面正对车正副驾驶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人脸识别系统采用一识别摄像头,在车辆控制系统内设置一人脸识别模块,人脸识别成功后通过车辆控制系统发送开锁指令至车门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一激发组件,人脸识别系统在自然状态下时自动关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激发组件为一触摸传感器,该触摸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车辆控制系统。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触摸传感器设置于车把手上,当触碰车把手时触发触摸传感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车门锁还具有机械钥匙锁孔,通过车辆钥匙上的机械钥匙插入于机械钥匙锁孔内打开车门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识别摄像头嵌入设置于车辆的两个后视镜内,识别摄像头设置于后视镜玻璃的外侧面,且识别摄像头的镜头面正对着车辆的正副驾驶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识别摄像头的镜头面上粘接一层防水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限制车内人员突然打开车门发生的交通事故,诱导车内人员在下车前朝向后视镜,进行人脸识别后方能打开,诱导车内人员在下车前观看后视镜,养成下车观看后视镜的好习惯,减少此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俞权亚,未经俞权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0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