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的机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0809.2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9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胡莹 |
地址: | 256102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壳体 半成品 新能源汽车 机加工 装夹 回转工作台 定位夹具 驱动电机 攻螺纹 毛坯 壳体 钻孔 立式加工中心 关键零部件 精度稳定性 端面加工 工艺工序 积累误差 夹具底座 加工工位 生产效率 形状位置 预留孔 粗车 精车 转动 占据 客户 加工 制造 | ||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的机加工工艺,包括装夹电机壳体毛坯(电机壳体毛坯与夹具底座之间留有加工空隙)、粗车、精车、采用半成品定位夹具装夹电机壳体半成品(回转工作台台面上具有端面加工预留孔)、采用立式加工中心钻孔并攻螺纹,得到电机壳体(在钻孔以及攻螺纹过程中,通过回转工作台带动半成品定位夹具及电机壳体半成品转动,变换加工工位)。本发明所述机加工工艺具有装夹次数少、工艺工序少、积累误差小、尺寸精度和形状位置精度稳定性好、生产效率高的优势,既满足了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又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的机加工工艺,属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的机加工生产领域中,主要采用的机加工工艺分为七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先装夹一端内孔,数控立车粗车另一端;
第二道工序:装夹粗车过的内孔,数控立车粗车另一端;
第三道工序:装夹粗车过的一端内孔,数控立车精车另一端;
第四道工序:装夹精车过的一端内孔,数控立车精车另一端;
第五道工序:一端内孔和端面定位,立式加工中心钻攻另一端面的螺纹孔和光孔;
第六道工序:以钻攻好的一端的端面、内孔和其中一个螺纹孔为定位,立式加工中心钻攻另一端面的各孔;
第七道工序:以端面和一个端面孔定位,卧式加工中心加工接线盒面各孔和进出水孔。
这种传统机加工工艺方法的弊端是工序多、装夹次数多(操作工的工作量),因此,积累误差大、尺寸精度和形状位置精度稳定性差,而且生产周期长、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无法满足生产型企业的高效率、低成本需求,因而不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的机加工工艺,通过本工艺制得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尺寸精度稳定性高、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要求。
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的机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数控立车的夹具上装夹电机壳体毛坯,使电机壳体毛坯与所述夹具底座之间留有加工空隙(根据实际加工情况而定,通常为40~50mm);
②粗车:采用数控立车粗车上端面、上端止口、定子档内孔、下端面、下端止口;
③精车:采用数控立车精车上端面、上端止口、定子档内孔、下端面、下端止口,得到电机壳体半成品;
④采用半成品定位夹具装夹电机壳体半成品,半成品定位夹具安装在回转工作台上,回转工作台的台面上具有端面加工预留孔;
⑤采用立式加工中心钻攻上端面各孔、下端面各孔、接线盒面各孔、进水孔、出水孔,并在上下两端面各孔以及接线盒面各孔上攻螺纹,得到电机壳体;在钻孔以及攻螺纹过程中,通过回转工作台带动半成品定位夹具及电机壳体半成品转动,变换加工工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08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