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空气制动管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32877.6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92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严飒珊;孙绪彬;牛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H11/06 | 分类号: | B61H11/06;B60T8/172;B60T8/32 |
代理公司: | 11430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帅峰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制动 制动 下坡 制动策略 重载列车 列车 列车运行数据 坡道 气管 缓解 保障列车 动力制动 交替循环 列车工况 实时调整 实时监测 速度波动 线路数据 信息制定 循环空气 制动问题 双制动 触发 大车 钩力 增速 减速 施加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双空气制动管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方法与系统,所述方法包括:S1:实时监测列车工况,获取线路数据与列车运行数据;S2:根据列车运行数据,判断是否满足触发空气制动条件,根据前方线路下坡坡道信息制定制动策略;S3:根据所选制动策略进行双制动气管下的循环空气制动,双气管交替循环制动,并根据线路下坡坡道实时调整动力制动施加量;S4:判断列车速度是否满足缓解条件,是则执行缓解增速,待缓解至限制速度再次选取合适制动策略施行空气制动使列车减速。本发明针对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时的循环制动问题,采用双空气制动管交替制动减少列车速度波动,提高列车在长大下坡的平均速度,降低最大车钩力,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载列车优化控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双空气制动管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货运列车发展迅速,不断朝着高速、重载方向发展,重载货运列车的吨型、长度也呈增长趋势,目前大秦线、朔黄线等重载线路都相继开行了万t、两万t型的重载列车,并朝着3万t型迈进。列车牵引总重的不断增加会使得车体间纵向冲动增大,易引起部件磨损、车钩断裂以及列车脱轨等严重问题,特别是长大下坡道区段,列车的安全操纵尤为重要。
目前大秦线路60%线路都是山区铁路,并伴随着多段长下坡道,最大坡道值可达12‰以上。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运行时,纯动力制动往往不足以控制列车速度,因此需要增加空气制动,通过制动、缓解、再制动、再缓解的循环制动过程,直至运行出该段长大下坡道。
目前所有线路上的重载列车空气制动时实际工作的气管是单根,通过对其循环充放气达到循环制动的效果。如何使重载列车安全平稳地通过长下坡道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但是由于单根制动气管最小减压量固定,存在较小坡道时制动过快的问题,同时循环制动受到最高限制速度和最低缓解速度的限制,故列车在长大下坡道上运行循环制动时,速度会频繁变化,这给司机操作带来了压力与困难。因此,可以考虑改进设备通过两根空气制动气管交替充放气,使得列车在长大下坡道区段速度变化较缓,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安全平稳地通过长大下坡道。但是,由于长大下坡道路段内也存在较小坡道区段,每次循环制动过程所遇到的坡道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引入双制动气管不考虑坡道因素,那么该方法实际应用效果就比较有限。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基于双制动气管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方法,根据前方坡道信息选择不同制动策略,采用双气管交替充放气制动的方法实现平稳快速的循环制动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双制动气管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方法,根据前方坡道信息选择不同制动策略,采用双气管交替充放气制动的方法实现平稳快速的循环制动过程。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双制动气管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制动气管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实时监测列车工况,获取线路数据与列车运行数据;
S2:根据列车运行数据,判断是否满足触发空气制动条件,根据前方线路下坡坡道信息制定制动策略;
S3:根据所选制动策略进行双制动气管下的循环空气制动,双气管交替循环制动,并根据实际坡道实时调整动力制动施加量;
S4:判断列车速度是否满足缓解条件,是则执行缓解增速,待缓解至限制速度再次选取合适制动策略施行空气制动减速过程。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列车循环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2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