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28145.X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04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冰;赵耀帅;吴秋月;潘明飞;王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48 | 分类号: | G01N27/48;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陈松 |
地址: | 30045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黄曲霉 毒素 b1 电化学 适配体 传感器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工作电极滴加介孔碳;2)恒电位沉积金纳米粒子对CMK/GCE进行修饰;3)滴加一端修饰有巯基的AFB1适配体于AuNPs/CMK/GCE电极上;4)将Apt/AuNPs/CMK/GCE浸入亚甲基蓝(MB)溶液中,将MB吸附于适配体链上得MB‑Apt/AuNPs/CMK/GCE电极;5)检测还原峰电流值。本发明创造所述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可以达到对目标物定量检测的目的,快速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克服了大型检测仪器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的弊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材料以及光电化学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致癌性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具有不同的具体结构和毒性差异,其中以AF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确定为I类致癌物。当进入动物体后会表现出强烈的亲肝性,引起肝脏出血、脂肪变性、胆管增生并导致肝癌发生,除此之外还会引起肠胃前段炎症病变、造血功能和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免疫功能的损害等其他系统的病变。
电化学传感器是一种小型便携的分析装置,由分子识别元件和电化学换能器组成,目标物经过分子识别后可转化为可以测量的电化学反应信号,是现代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在生物医药、环境检测、食品加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适配体是通过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SELEX)体外筛选得到的一类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小分子物质、蛋白乃至整个细胞的寡聚核苷酸序列。适配体具有制备简便、易于修饰、亲和力强、稳定性好等特点,作为识别分子应用于传感器的构建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纳米材料又称超微颗粒材料,是指颗粒度为纳米数量级,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接区域内的粒子,颗粒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都显示出特异的性质。纳米材料在医学、家电、电子、纺织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电极修饰方面更是展现了许多优良的性质,如促进电子传递、高催化活性以及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等。导电的纳米粒子单层或多层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成为一类特殊效应的传感材料。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在应用中的重要特点就是基于纳米粒子的高比表面积所导致的对传感信号放大的功能,从日线是出更高的电催化活性。
有序介孔碳(OMC)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型的介孔材料,1999年合成方法首次被Ryoo等人报道。由于介孔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序的孔径分布,同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较强的吸附能力,可应用于催化、储氢、吸附等领域。有序介孔碳的酸碱稳定性良好,合成方法简单,很容易制得,有序介孔碳本身是很好的良导体,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化学行为。
目前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主要包括:薄层分析法(TLC)、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毛细管电泳法(CE)、荧光光度法(IA C/S FB)、金标试纸法和生物传感器法。其中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技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结合,可以用来探测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其中利用分子间特异亲和性制备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为免疫传感器口。根据能量转换器所传导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不同,免疫传感器又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和适合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因此各国科研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素。但目前还没有将适配体与传感器结合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结合了适配体的优良特异性、稳定性的特点以及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快速、操作简单的特点,通过对工作电极表面滴加介孔碳和沉积金纳米粒子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旨在实现对AFB1微量检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81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载氧药物的电泳分离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细胞内小分子代谢物的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