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隔振系统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38203.2 | 申请日: | 2019-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5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佳峰;王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G01M13/00;G01M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张耀文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减速器 弹簧杆 隔振系统 撑杆组件 试验装置 机身 撑杆 下端 计算机仿真模拟 直升机 向心关节轴承 直升机旋翼 隔振效果 机身连接 激振装置 试验测试 直线轴承 组件包括 上端 隔振器 有效地 直杆型 隔振 固接 减振 球头 停留 传递 探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隔振系统试验装置,包括:所述模拟主减速器顶部布置有激振装置、仿升系统,且模拟主减速器底部通过撑杆组件、弹簧杆组件与模拟机身相连;所述撑杆组件包括布置于模拟主减速器四周的四个撑杆,且四个撑杆下端通过隔振器与模拟机身连接;所述弹簧杆组件包括下端与模拟机身固接的弹簧杆,且弹簧杆上端通过直杆型球头向心关节轴承连接于模拟主减速器底部的直线轴承内。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模拟真实直升机旋翼载荷及其传递规律和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为减振隔振的预研探索提供真实的试验测试数据,其结果更具可靠性,而非只停留在计算机仿真模拟阶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隔振系统试验装置,属于直升机隔振试验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直升机相对于固定翼飞行器,拥有垂直起降、悬停、优异低速性能等诸多优点。随着其在军用、民用领域的广泛推广,直升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振动水平高依然是困扰其发展的难题。降低直升机的振动水平,一直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在直升机减振技术上,发展出了旋翼吸振、机身吸振、隔振等措施,相比吸振方法,隔振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减振效率,需要在设计时即加以考虑。根据直升机结构特性,隔振是在直升机主减速器和机身之间安装相应隔振系统,将激振力与直升机机身隔离来降低直升机振动水平的方法。常见的直升机隔振技术有聚焦式隔振、节点梁隔振、动力反共振隔振等,本发明试验装置同时采用聚焦式隔振和动力反共振隔振两种隔振技术,并利用这两种技术原理,自主设计加工了相应试验件。
目前针对直升机减振隔振的地面试验装置中,还未有一套成系统的试验装置,只针对某个功能部件进行过单独试验,未能全面地对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影响参数进行试验分析。若没有相关的测试试验数据作为支撑,对直升机减振隔振的前期预研探索分析是不利的。目前只进行电脑仿真模拟得出相关数据和结论,会有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隔振系统试验装置,能够有效地模拟真实直升机旋翼载荷及其传递规律和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为减振隔振的预研探索提供真实的试验测试数据,其结果更具可靠性。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隔振系统试验装置,包括激振装置、仿升系统、模拟主减速器、聚焦式隔振系统、模拟机身;
其中,所述激振装置、仿升系统布置于模拟主减速器顶部(仿升系统包括吊环、弹性绳、型材支架等悬挂组件),且模拟主减速器底部通过聚焦式隔振系统与模拟机身相连,聚焦式隔振系统包括撑杆组件、弹簧杆组件;
所述撑杆组件包括布置于模拟主减速器四周的四个撑杆,且四个撑杆的上端通过铰接座与模拟主减速器侧壁连接,其下端通过隔振器与模拟机身连接;所述弹簧杆组件包括下端与模拟机身固接的弹簧杆,且弹簧杆上端通过直杆型球头向心关节轴承连接于模拟主减速器底部的直线轴承内。
进一步的,所述激振装置包括安装于模拟主减速器顶部的激振箱、激振箱上的激振电机及激振箱内相互啮合传动的两个激振齿轮,且两个激振齿轮上安装有激振质量块,其中一个激振齿轮通过激振电机实现驱动,另一个激振齿轮通过转轴与轴承座安装于激振箱内。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激振齿轮上安装的激振质量块呈对称布置,通过调整激振装置的安装位置,可产生某一特定方向的激振力,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减振研究。
进一步的,所述四个撑杆呈双焦点聚焦方式或单焦点聚焦方式。双焦点聚焦方式模拟了某型真实直升机的撑杆角度布置,以验证其隔振效果;单焦点聚焦方式则为了便于调整撑杆角度,在不同试验状态下,探究各影响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隔振器为机械式动力反共振隔振器或液弹隔振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82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