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钠离子二次电池用高电压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电极及钠离子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16366.0 | 申请日: | 201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4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文;张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南昌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南京卡耐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25/455 | 分类号: | C01B25/455;C01B32/05;H01M4/58;H01M10/05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常宝 |
地址: | 545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东新区标准厂房C***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钠离子二次电池 高电压正极材料 电极 制备 金属化合物 钠离子电池 稳定可靠性 较高电压 正极材料 磷酸盐 高能量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钠离子二次电池用高电压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电极及钠离子二次电池,本方案中的高电压正极材料具有式NaxCryMz(PO4)2F3表示的磷酸盐金属化合物,其中,M为至少Mg,Ti,V,Mn,Fe,Co,Ni,Cu,Zn以及Zr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并且满足2≤x≤4,1≤y≤2,0≤z≤1。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形成具有较高电压的钠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并据此能够有效的提高钠离子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并且保证钠离子二次电池的稳定可靠性,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具体涉及钠离子二次电池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生产和存储技术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锂离子电池自1990 年初实现商业化以来,在接近30的历史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很多领域中。尤其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应用,行业内普遍认为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也会迅速增加。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锂资源不足所造成锂离子电池成本较高等担忧也逐渐显露,尤其是近年来电池原材料的不断涨价。面对以上的种种担忧,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利用资源丰富的钠元素取代锂元素,逐渐开始了对到钠离子电池的研究。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机理相似,有望作为低成本的二次电池应用与大型储能设施。
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一种,含有钠离子的层状金属氧化已被研究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为具有NaFeO2晶型结构的层状金属氧化物。虽然这类正极材料,例如NaxCoO2,NaNiO2,NaMnO2以及 NaNixMn1-xO2,NaFexMn1-xO2等复合类氧化物作为有力的正极材料候选,但这类材料的平均电压较低,大概在3.3V左右,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的要求。而且层状氧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较大,导致结构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钠离子二次电池用高电压正极材料,同时还提供一种该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正极材料的钠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钠离子二次电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钠离子二次电池用高电压正极材料,具有式NaxCryMz(PO4)2F3表示的磷酸盐金属化合物,其中,M为至少Mg,Ti,V,Mn, Fe,Co,Ni,Cu,Zn以及Zr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并且满足2≤x≤4,1≤y≤2,0≤z≤1。
进一步的,所述的正极材料中,当M为V,Mn,Fe,Co,Ni三价元素时, y+z=2,且x=3。
进一步的,所述的正极材料中,当M为Mn,Fe,Co,Ni,Zn二价元素时,x+3y+2z=9。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钠离子二次电池用高电压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CryMzPO4金属磷酸盐前驱体;
将制备的CryMzPO4前驱体与NaF按定量比进行充分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南昌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南京卡耐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南昌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南京卡耐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63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旧锰酸锂正极的回收方法
- 下一篇:废旧PTFE裂解成为碳酰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