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04635.1 | 申请日: | 2019-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3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增辉;韦德帅;付义;宋磊;高宇新;王斯晗;方宏;王登飞;任合刚;闫义彬;傅智盛;范志强;姜进宪;杨国兴;何书艳;王玉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23/16 | 分类号: | C08L23/16;C08L23/06;C08K5/134;C08K5/526;C08K5/37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烯烃 塑性 弹性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100份计,该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原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5‑45份,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54‑94.9份,抗氧剂0.1‑1份。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用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代替传统的乙丙橡胶,免除了切胶、碎胶等工序,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能耗,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利用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和聚乙烯共混制备热塑性弹性体时,它和聚乙烯的相容性明显改善。和传统的乙丙橡胶相比,用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弹性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塑性弹性体(TPE)是物理性能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它既有橡胶的弹性,又有塑料的易加工性,且可回收利用,故被誉为“第三代橡胶”。由于不需要像橡胶那样的热硫化,因而成型加工简单。用普通的塑料加工机械即可容易地制得它的最终产品,仅成型加工即可缩短流程1/4,提高效率10-20倍,节约能耗25-40%;而且TPE回收后重新加工制得的产品性能并没有明显的流失。这相对于传统橡胶优势十分明显,堪称是橡胶工业的一次材料和工艺技术的革命。
热塑性弹性体主要包括6大类: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由于TPO具有优异的耐候、耐臭氧、耐紫外线及良好的耐高温、耐冲击性能,可用普通热塑性塑料加工设备进行成型加工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发展迅速,成为热塑性弹性体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品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工业及民用等领域。
然而,我国TPE的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能规模化生产的主要为通用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热塑性硫化橡胶(TPV)目前还只在一些中小型塑料加工厂生产,不仅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不能在高端领域应用,而且它们的关键组分--聚烯烃弹性体(EPDM、POE、OBC)几乎全要靠进口。由于聚烯烃弹性体生产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国际先进的石化公司对我国实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聚烯烃弹性体的生产技术一概不转让,而且刻意地限制某些高性能弹性体对中国的出口,并提高产品的标准,设置技术壁垒,致使我国TPE加工企业尽管已引进了先进的加工成型设备,却只能在低档产品领域展开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104072654 A中提供了一种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提供的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具有高乙丙橡胶含量,在气相聚合中,可以有效地阻止聚合物粒子发粘和结团,实现乙丙橡胶制备过程的无溶剂排放,从而突破了国外公司对我国在乙丙橡胶生产方面的技术封锁,并大幅度降低了乙丙橡胶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其中,按重量份100份计,该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原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5-45份,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54-94.9份,抗氧剂0.1-1份。
在上述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中,优选地,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40-0.976g/cm3。
在上述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中,优选地,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结晶度为80%-90%。
在上述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中,优选地,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软化点为125-1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46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赭曲霉毒素解毒酶及其编码基因、重组载体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双向安全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