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道车辆构造体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1904.1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41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深田悟志;德村丰行;佐野淳;中井一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1D17/08 | 分类号: | B61D17/08;B61D1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兵库***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道 车辆 构造 | ||
铁道车辆构造体的双层构造具有:从车辆长度方向观察时,封闭空间为四边形的口琴型构造部;以及从车辆长度方向观察时,与口琴型构造部相邻,且封闭空间为三角形的桁架型构造部。双层构造中,在车顶构造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与檐梁的车身的周方向的中央部之间、檐梁的中央部与侧构造体的窗间部之间以及侧构造体的窗间部与侧梁之间中的至少任一区域上,与相邻于该区域的相邻区域相比使内壁部配置于车外侧,从而形成构造体厚度尺寸缩小的厚度缩小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速铁道车辆等的铁道车辆构造体。
背景技术
作为铁道车辆构造体,已知具有外板部和内板部由众多连结板部连结而成的双层(double skin)构造的铁道车辆构造体。双层构造中例如有:桁架型,其从车辆长度方向来看,由相邻的两个连结板部和内板部或外板部所形成的封闭空间为三角形;或口琴型,其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地,从车辆长度方向来看,由上述两个连结板部、内板部及外板部所形成的封闭空间为四边形。
又,关于具有桁架型双层构造的铁道车辆构造体,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地,提出有如下方法:在侧构造体及车顶构造体,将由车内外的气压差所引起的弯曲荷重比较大地发挥作用的区域的构造体厚度尺寸增大,且将该弯曲荷重比较小地发挥作用的区域的构造体厚度尺寸减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953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163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具有桁架型双层构造的铁道车辆构造体被广泛使用,但却存在铁道车辆构造体的重量增大的情况。与此相对,具有口琴型双层构造的铁道车辆构造体与弯曲强度相等的桁架型双层构造相比,虽然将内板部与外板部连结的连结板部的总长度短,因此容易轻量化,但对于因车内外的气压差所引起的压力荷重而与车身的周方向垂直地作用的剪切力(以下也简称为剪切力)的强度低。
又,高速铁道车辆等中,要求在如通过隧道时那样车外压变动的情况下也将乘客或乘务员所在的室内设为气密构造,将车内压力维持为大致固定。在由口琴型双层构造来构成高速铁道车辆等的铁道车辆构造体的情况下,例如为了补充对剪切力的强度不足,而另外需要补强框架。由此,铁道车辆构造体构造变得复杂,铁道车辆构造体的重量增大并且生产性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构造的铁道车辆构造体,其具有可耐受因车内外的气压差而发挥作用的压力荷重的强度,且可谋求轻量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铁道车辆构造体具备具有侧梁的底架、侧构造体以及车顶构造体,上述侧构造体、上述车顶构造体及上述侧梁具有包含内壁部、外壁部以及将上述内壁部和上述外壁部以使壁面隔开的状态连结的多个连结板部的双层构造;上述双层构造具有:从车辆长度方向观察时,由上述多个连结板部中的相邻的两个连结板部、上述内壁部及上述外壁部形成的封闭空间为四边形的口琴型构造部;以及从车辆长度方向观察时,与上述口琴型构造部相邻,且由上述两个连结板部和上述内壁部或上述外壁部所形成的封闭空间为三角形的桁架型构造部;并且从车辆长度方向观察时,上述双层构造中,在上述车顶构造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与檐梁的中央部之间的区域、上述檐梁的上述中央部与上述侧构造体的窗间部之间的区域以及上述侧构造体的窗间部与上述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任一者上,与相邻区域相比使上述内壁部配置于车外侧,从而形成构造体厚度尺寸缩小的厚度缩小部。
藉此,可将厚度缩小部中的连结板部的从车辆长度方向来看的长度尺寸缩短,可使连结板部轻量化。又,藉由在铁道车辆构造体的弯曲力矩低于最大值的位置配置厚度缩小部,可确保铁道车辆构造体的所需强度。因此,可实现铁道车辆构造体的轻量化,而且即便不使用增强框架,也可耐受因车内外的差压而使构造体负荷的压力荷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1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