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部件的转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59417.1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5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法布里斯·罗格朗;弗朗索瓦·朗热罗;让·弗朗索瓦·奥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2 | 分类号: | B62D6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瞿卫军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部件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第一部件(17)转位的转位系统(1),该第一部件用于固定至第二部件(19),该转位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转位螺钉(3)和用于紧固该螺钉(3)的紧固装置,该螺钉(3)包括用于使第一部件(17)的位置转位的头部(13)和用于穿过第二部件(19)的杆(15),该紧固装置包括限制在支架(7)中的螺母(5),该支架用于紧固至该第二部件(19),并且该支架的尺寸大于该螺母(5)的尺寸,以使得该螺母可以在该支架(7)中沿至少一个方向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部件的组装领域,尤其涉及部件的转位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外板组件的转位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前部外板组件在前部封闭发动机舱并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该组件通常包括承载热交换器的框架,该热交换器例如是发动机冷却回路或增压空气冷却回路的散热器、或者驾驶室的空调回路的冷凝器。该前部外板组件固定至车辆的结构,并且更具体地固定至在发动机的两侧延伸的左右前纵梁。该固定通过两个称为“前部支架”的元件来完成,两个元件各自承载有加强件,该组件固定在该加强件上。
前部外板组件的框架还承载车辆的前保险杠。在安装前部外板组件时,希望前保险杠与位于上方的车辆发动机罩齐平。然而,可能会出现位置间隙,并且不一定总是能达到这种齐平。从文献EP1852332 中已知,在将框架固定到车辆的结构之前,实施使框架相对于发动机罩的位置转位的步骤。该转位步骤是通过模板进行的,该模板将模拟发送机盖的位置并允许框架在前部支架上正确定位。
对于该转位步骤,已知的是使用一种转位系统,转位其包括两个板,两个板各自设置在两个加强件中的一个的下方并分别具有四个孔。该孔中的三个分别与焊接到板的螺母相关联,而一个孔不与螺母关联。由于在转位步骤中无法接近这些螺母,所以它们是焊接的。因此,可以将螺钉简单地紧固到这些螺母中,而无需将螺钉保持到位。每个加强件自身包括:三个孔,该三个孔叠置在与板的螺母相关联的每个孔上;以及狭孔,其叠置在不与螺母相关联的孔上。
转位首先,通过两个螺钉将板松散地连接到加强件,该螺钉各自拧入与螺母相关联的孔中。然后,通过转位销将前部外板组件的框架插入狭孔以及不与螺母关联的孔中。然后,模板被放置并被固定至前部外板组件的框架。然后,操作员将部分地关闭发动机罩,以使得该发动机罩与该模板配合。这种配合将导致前部外板组件的框架位移,并且因此导致板的位移。然后,通过完成两个螺钉的拧紧来固定板的位置。然后,通过将螺钉拧紧到与螺母关联的板的孔中,将前部外板组件紧固至外板支撑件的加强件。
然而,这种转位系统体积大并限制了前部外板组件沿车辆的横向轴线的尺寸,这限制了热交换器的尺寸,并且因此限制了它们调节发动机温度的能力。因此,需要一种体积较小的转位系统。
文献FR2820706提出了一种机动车辆的前部组件的总成,其包括保险杠、光学单元和翼板,其中每个光学单元和每个翼板的前部在同一紧固点被刚性地紧固至车辆的柔性前梁中的一个。该梁的弹性大于前部外板组件的弹性,该梁可以根据保险杠表面、翼板和/或光学单元的相对调整运动而弹性变形。然而,这种系统不允许在组装期间转位前部外板组件相对于发动机罩的位置,而是在车辆的使用过程中起作用以自动调整该组件的部件彼此之间的移动。
文献EP1544035提出了一种总成,其包括结构前部、翼板前部、柔性梁和固定在该梁上的光学单元。该总成还包括用于使前梁和翼板相对于结构前部定心和导向的部件。通过安装有螺钉的方孔,该定心部件在组装期间可调节的位置上紧固到结构前部。这样的配置允许沿着两个正交的轴线调整部件。然而,这样的系统体积大,并且不允许相对于第三部件来转位前部外板组件,该第三部件独立于该组件紧固到的部件。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一种体积较小的用于使第一部件转位的系统,该第一部件用于紧固至第二部件。
本发明旨在通过提出一种新的用于使紧固至第二部件的第一部件转位的系统来解决现有技术所遇到的问题,该系统配置成限制使第一部件转位所需的螺钉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94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