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确定轮胎花纹的花纹深度的方法、控制装置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17837.3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1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A·库尔兹尔;M·克瑞士曼;M·勒夫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11/24 | 分类号: | B60C1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汤国华 |
地址: | 德国汉诺威瓦***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胎面 轮胎 车轮 控制器 车轮电子单元 控制装置 轮胎花纹 校正变量 准确度 花纹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具有轮胎(2)的车辆(1)的运行期间确定该轮胎(2)的胎面(4)的胎面深度(td)的方法、一种用于车辆(1)的用于确定该车辆(1)的轮胎(2)的胎面(4)的胎面深度(td)的控制器(20)、以及一种用于车辆(1)的具有这样的控制器(20)和至少一个车轮电子单元(12)的系统(20,12),其中,提供了基于该车辆(1)的具有该轮胎(2)的车轮(W)的已确定的瞬时动态车轮半径(r1dyn)和该轮胎(2)的已确定的瞬时动态内半径(r2dyn)来确定该胎面深度(td)。为了改善与准确度有关的对胎面深度(td)的确定,考虑了预先针对该轮胎(2)的类型所确定的校正变量(F),该校正变量表征了一方面该胎面深度(td)的变化与另一方面由其导致的该动态车轮半径(r1dyn)与该动态内半径(r2dyn)之间的差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具有轮胎的车辆的运行期间确定轮胎的胎面的胎面深度的方法、一种用于车辆的用于确定车辆的轮胎的胎面的胎面深度的控制器、以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这样的控制器和至少一个车轮电子单元的系统。
DE 10 2012 217 901 B3披露了一种用于在具有轮胎的车辆的运行期间确定轮胎的胎面的胎面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基于由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所确定的数据来确定该车辆的具有该轮胎的车轮的瞬时转速,
-基于由与该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所确定的数据来确定该车辆的瞬时速度,
-基于已确定的瞬时转速和已确定的瞬时速度来确定具有该轮胎的车轮的瞬时动态车轮半径,
-确定该轮胎的至少一个第一运行参数,该至少一个第一运行参数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组:瞬时轮胎温度、瞬时轮胎压力以及瞬时轮胎载荷,
-基于该至少一个已确定的第一运行参数来确定该车轮的瞬时动态内半径,其中,该车轮的内半径是车轮中心与该胎面的轮胎侧起点之间的距离,
-基于已确定的瞬时动态车轮半径和已确定的瞬时动态内半径来确定该轮胎的胎面的胎面深度。
DE 10 2012 217 901 B3由此提出将胎面深度确定为动态车轮半径与动态内半径之间的差值。
显然,不管作用在所讨论的轮胎上的车轮载荷或轮胎载荷如何,只要轮胎大致保持其圆形的形状(也就是说,所谓的轮胎印迹相对较小),这种方法就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例如在高轮胎压力和/或低轮胎载荷的情况下差不多是正确的。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另外考虑到,在实践中,几何车轮半径与几何内半径之间的差值被认为是轮胎的胎面深度,即与车辆上的轮胎运行完全独立并且在轮胎(例如从车辆上移除的轮胎)上测量的半径。然而,在轮胎运行期间的动态半径(动态车轮半径和动态内半径)或多或少地从其偏离,使得已知的将胎面深度确定为动态(及非几何)半径之间的差值只能构成近似值。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改进与确定结果的准确性有关的如上所述的对胎面深度的确定。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在具有轮胎的车辆的运行期间确定轮胎的胎面的胎面深度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基于由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所确定的数据来确定该车辆的具有该轮胎的车轮的瞬时转速,
-基于由与该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所确定的数据来确定该车辆的瞬时速度,
-基于该车辆的已确定的瞬时转速和已确定的瞬时速度来确定具有该轮胎的车轮的瞬时动态车轮半径,
-确定该轮胎的至少一个第一运行参数,该至少一个第一运行参数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组:瞬时轮胎温度、瞬时轮胎压力以及瞬时轮胎载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78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轮轴承单元
- 下一篇:运输制冷单元(TRU)直流(DC)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