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客车通用型线束过孔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87068.1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17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H02G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5 | 代理人: | 郭华俊;叶洋军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束 插板 通孔 客车 绝缘底座 插座 分接 接柱 本实用新型 孔连接装置 通用型线 固接 罩壳 输出端导线 故障修复 集中布置 客车底盘 客车电器 连接插口 日常维护 线束通孔 分段式 可拆卸 控制仓 连接座 输入端 修复 便利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车通用型线束过孔连接装置,包括:过孔插板,其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和一个第二通孔;多个分接插座,对应安装在第一通孔处,其中,分接插座的两端均具有线束连接插口;铜接柱连接座,包括绝缘底座和贯穿绝缘底座的多个铜接柱,绝缘底座固接在第二通孔处;以及插板罩壳,其上具有若干线束通孔,过孔插板可拆卸地与插板罩壳固接,其中,客车电器控制仓中各种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导线通过分接插座或铜接柱与位于客车底盘上的输出端导线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客车线束的分段式连接,并且使得客车线束集中布置,统一性好,能够达到多而不乱的局面,给客车线束的日常维护与故障修复带来了便利,为线束修复后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客车技术领域,主要用于客车上的线束连接,具体是涉及一种客车通用型线束过孔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工业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为进一步地争夺汽车销售市场,不断加强开发投资力度,试图以提高汽车安全性、降低能耗、改善舒适性和增加功能等来推动汽车工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汽车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随着机电一体化与智能化的不断深入,汽车线束也越来越复杂,汽车线束模块化设计也随之提到议事日程。
传统的客车线束大多是整体式的,线束过孔都整体穿过隔板,其中,客车电器控制仓中各种控制单元的导线穿过线束过孔直接连接到客车底盘上,线束分支多时会造成过孔杂乱无章,统一性无法保证,并且给日常维护和故障修复带来困难,尤其是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对其修复非常不便,对线束维修恢复后的质量也难以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通用型线束过孔连接装置,以解决客车线束多而造成线束过孔杂乱无章,线束紊乱,不易维护与修复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客车通用型线束过孔连接装置,包括:过孔插板,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多个分接插座,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过孔插板的第一通孔处,其中,所述分接插座的两端分别用来连接客车线束的输入端与输出端;铜接柱连接座,包括绝缘底座和贯穿所述绝缘底座的多个铜接柱,所述绝缘底座固接在所述过孔插板的第二通孔处,其中,所述铜接柱的两头均固连有用于连接客车线束的铜线鼻子;以及插板罩壳,呈“匚”形构造,其上具有若干线束通孔,其中,所述过孔插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插板罩壳的开口一侧,其中,客车电器控制仓中各种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导线通过所述分接插座或者铜接柱与位于客车底盘上的输出端导线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插板连接支架,所述插板连接支架呈L形,包括侧板和底板,其中,所述底板用于与客车车身连接,所述侧板夹设于过孔插板和插板罩壳二者之间,所述插板连接支架、过孔插板、以及插板罩壳通过螺栓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底座为胶木件,所述绝缘底座通过螺栓固接在所述过孔插板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波纹管,客车输入端导线以及输出端导线的与分接插座或者铜接柱连接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波纹管汇聚集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卡紧波纹管的卡箍。
进一步地,所述插板连接支架的侧板上具有通孔,所述过孔插板覆盖所述通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客车通用型线束过孔连接装置,包括:过孔插板,包括若干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正面用于连接输入端线束接头,所述连接座的背面用于连接输出端线束接头;插板罩壳,具有至少一个输出端波纹管,用于约束输出端线束;以及插板连接支架,包括侧板和底板,所述底板用于与客车车身连接,所述侧板上设有输入端波纹管,用于约束输入端线束,其中,所述侧板夹设于过孔插板和插板罩壳二者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包括一个铜接柱连接座和多个分接插座。
进一步地,所述插板罩壳具有两个输出端波纹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870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OBC与DCDC一体机总成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