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浮式尾翼扰流板及其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64956.1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088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郑子浩;李马生;陈德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B62D3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扰流板 饰板 连接结构 悬浮式 尾翼 立柱 支架 本实用新型 高位制动灯 造型 盒状支架 集成空间 立体匹配 气动性能 汽车尾翼 一体成型 造型调整 注塑成型 装配难度 顶盖 侧板部 盒状部 可塑性 周边件 侧围 吹塑 多面 盒状 减重 整车 嵌入 落差 覆盖 支撑 制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翼扰流板技术的领域,提供悬浮式尾翼扰流板及其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呈盒状的支架及饰板,饰板包括盒状部和侧板部。其先利用独立注塑成型的盒状支架,通过吹塑嵌入到扰流板上,再结合同时覆盖饰板,共同为悬浮式尾翼扰流板的中部提供足够的连接强度和支撑强度,支架与饰板共同形成了中部立柱特征,解决现有中部立柱特征需与扰流板一体成型性的制约问题,并且,其装配难度小,重量小,利于减重降本;扰流板各处具备一定厚度体积,可确保高位制动灯的集成空间以及扰流板两侧连接处的造型可塑性,能与不同造型下的周边件形成多面立体匹配,允许顶盖、侧围产生落差,提升了整车气动性能及造型调整自由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尾翼扰流板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悬浮式尾翼扰流板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尾翼扰流板位于汽车尾部,是一种用以提高整车气动性能及造型美观性的汽车零部件。尾翼扰流板由倒置机翼状的气动尾翼及其连接结构构成,通过卡接、螺接安装在背门上部;另外,为提高高位制动灯的可识别性,常将高位制动灯集成到尾翼扰流板后端。目前尾翼扰流板存在两种主流形式,即气动尾翼与背门紧贴的封闭式,以及气动尾翼与背门之间存在空隙的悬浮式,其中尤以悬浮式更优,因其允许气流从气动尾翼下部穿过,改善了封闭式的顶部气流回流,其整流能力使整车气动性能进一步提升。然而,市面上现存的三种主流悬浮式尾翼扰流板方案,均存在一定的缺点:
一、整体注塑封闭式+镂空方案:气动尾翼为封闭式的变体,在其上实施局部镂空,从而等效于气动尾翼部分悬浮。但为实现镂空和悬浮,需拉长尾翼扰流板X向宽度,导致尾翼扰流板体积、重量增大,不利于整车减重降本。
二、注塑悬浮气动尾翼+立柱连接方案:注塑气动尾翼受成型工艺、组装工艺的制约,其只能做成薄片形,厚度太小既不利于气流梳理,也无集成高位制动灯的内部空间,更难以与侧围、顶盖等周边件形成立体匹配,极大制约了整车气动性能及造型的优化。
三、整体吹塑悬浮式方案:利用吹塑工艺形成各处均具备一定厚度体积的桥状封闭腔体,气动尾翼部分上拱实现悬浮,气动尾翼具备厚度可集成高位制动灯,两侧连接处具备体积可与周边件匹配。但该方案在整个Y向跨度上只能依靠两侧连接,悬浮的气动尾翼承载高位制动灯后有抖动变形风险,若在中部增加吹塑立柱特征以连接加强,受吹塑工艺制约,要求中部立柱特征体积较大、表面过渡平缓,且拉延深度不得过大,否则吹破,这反而限制了悬浮高度,制约气动性能及造型调整自由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连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悬浮式尾翼扰流板所存在的体积大、重量大、成本高、整车气动性能差及造型优化调整自由度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连接结构,其用于悬浮式尾翼扰流板上,其包括:
支架,呈盒状,其安装于扰流板的下侧面上且用于将所述扰流板支撑于背门上;
以及饰板,包括覆盖支撑在所述支架的外周表面上的盒状部和与所述盒状部连接且贴设于所述扰流板的下侧面上的侧板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安装于所述扰流板的下侧面上的顶壁、安装于所述背门上的底壁,以及用于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且沿所述顶壁的周向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共同界定出一内腔,所述内腔一侧开口,所述盒状部覆盖着所述侧壁及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顶壁于行驶方向上由前往后呈渐缩状,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形状相同,所述底壁的水平截面面积小于所述顶壁的水平截面面积,所述侧壁由上往下呈渐缩状。
进一步地,所述盒状部倾斜支撑于所述侧壁和所述扰流板上,所述盒状部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夹角,所述盒状部与所述扰流板之间形成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的下侧面上形成有卡勾,所述顶壁与所述卡勾卡扣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的下侧面上形成有卡槽,所述盒状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649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