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撑杆的安装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59013.2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658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平;仰荣德;陆圣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B62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贾敏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板 支撑板 顶横梁 支撑支架 电动撑 本实用新型 安装结构 垂直连接 安装支架 侧边连接 扭转载荷 强度性能 贴合连接 空腔 车身 汽车 承载 容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撑杆的安装结构及汽车,包括:用于安装电动撑杆的安装支架、第一半后顶横梁、第二半后顶横梁和支撑支架,第一半后顶横梁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安装板,第二半后顶横梁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支撑板、第一安装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安装板围成用于容纳支撑支架的空腔,支撑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支撑板和用于与第一安装板贴合连接的第三安装板,第三安装板的一侧边与第二支撑板连接,第三支撑板的一侧边与第三安装板的侧边连接,第三支撑板的另一侧边与第二安装板连接。本实用新型能较好地承载扭转载荷,满足车身强度性能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撑杆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撑杆是一种自动撑开汽车后背门的驱动装置。由于电动撑杆工作会对后背门产生较大的工作载荷,因此采用电动撑杆支撑后背门时,通常要求后背门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目前,通常是通过一种电动撑杆的安装结构安装电动撑杆,采用安装结构承重,减轻后背门受到的工作载荷。现有的安装结构包括与后背门连接的上连接板、下连接、用于安装电动撑杆的安装支架和支撑支架。其中,安装支架位于上连接板的一侧,上、下连接板相对设置,两者之间采用支撑板焊接固定,并在上、下连接板之间而成有空腔,支撑支架位于空腔内用以支撑上、下连接板。
现有的支撑支架为“几”字形结构,支撑支架的顶端和底端侧面分别与上、下连接板固定连接。该种结构的支撑支架可以较好地承担由上连接板传递至下连接板的载荷,但对于扭转载荷的承载能力较差,因而不能满足车身强度性能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撑杆的安装结构,能较好地承载扭转载荷,满足车身强度性能要求。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撑杆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安装电动撑杆的安装支架、第一半后顶横梁、第二半后顶横梁和支撑支架,所述第一半后顶横梁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半后顶横梁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安装板围成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支架的空腔,所述支撑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支撑板和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贴合连接的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三支撑板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侧边上,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侧边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的侧边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的侧边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支架包括两个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安装板为四边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板分别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相邻或相对的两个侧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安装板为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三支撑板的数量比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侧边数量少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安装板为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三支撑板的数量比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侧边数量少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安装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安装底板上相邻的两个侧边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安装底板的同一侧面,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邻的两侧边通过圆弧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安装底板的连接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590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门板用静电植绒摩擦条
- 下一篇:汽车天窗遮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