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滑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70672.7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815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曹勇;朱约辉;李敢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东南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20 | 分类号: | B60L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地址: | 2154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条 碳滑板 托架 宽度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 连接段 凸凹纹 粘结面 波纹 嵌装 使用安全性 使用寿命 有效使用 粘结面相 制造工序 下表面 侧翻 适配 粘结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滑板,包括碳条和托架,其中,所述碳条的下表面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贯穿碳条的碳条凹槽;所述托架的连接段嵌装并粘结在碳条凹槽内;其中,所述碳条凹槽的沿碳条宽度方向延伸的碳条第一粘结面为带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波纹或凸凹纹的曲面;其中,所述托架连接段的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托架第一粘结面为与碳条第一粘结面相适配的带有波纹或凸凹纹的曲面。本实用新型的碳滑板,结构简单,制造工序少,提高碳条的有效使用厚度,延长碳滑板使用寿命,其与碳滑板托架结合面的接触面积大,牢牢嵌装托架,使碳滑板不易侧翻,提高使用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滑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城市轨道的长寿命碳滑板。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轨道系统蓬勃发展,对城市轨道系统用受电弓碳滑板的需求也剧增,碳滑板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弓网系统是由电网接触线弹性悬挂系统和列车受电弓弹性系统,通过碳滑板与接触线滑动组成的复杂的机电动态系统。受电弓通过碳滑板与接触网线滑动接触,从而完成集流并将其传送给列车,而在这一过程中碳滑板与接触网线相互接触,弓网接触点既存在电气作用又存在机械作用,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动态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碳滑板作为弓网受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件,它的使用寿命受到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碳滑板自身来说,影响碳滑板使用寿命的是碳条的材质和有效使用厚度。
现在碳滑板具有如附图1和附图2(中国专利号为CN104709094B)所示的两种结构。其中,如附图1所示的结构中,高度为b的碳条的两侧被托架2包住,即碳条1嵌装在托架2里,整个碳滑板的高度为a,采用这种结构,使得碳条的有效使用厚度c减少,大大降低了碳滑板的使用寿命;而如附图2所示的结构中,托架2嵌装于碳纤维增强碳滑块1(滑块1即所述的碳条1)中,在滑块1上设有用于形成气道一部分的第一凹槽6a,凹槽6a的粘结面上粘结有耐高温密封层2c,在托架2上设有用于形成气道另一部分的第二凹槽6b,第二凹槽6b的粘结面为7b,7b上粘结有耐高温密封层4c,将带有凹槽6a、耐高温密封层2c的滑块1与带有凹槽6b、耐高温密封层4c的托架2采用TD-8814粘结组装后构成受电弓滑板,由第三耐高温密封层2c和第六耐高温密封层4c构成气道3的气道壁。采用附图2所示的结构,由于其滑块上设置用于形成气道3的凹槽,使得滑块的有效使用厚度降低,且滑块与托架的结合面之间结合不牢靠,使得碳滑板受冲击力时碳滑板易侧翻;此外,该种结构不适用于城市轨道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滑板,其结构简单,制造工序少,提高碳条的有效使用厚度,延长碳滑板使用寿命,其与碳滑板托架结合面的接触面积大,牢牢嵌装托架,使碳滑板不易侧翻,提高使用安全性。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滑板,包括碳条和托架,其中,所述碳条的下表面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贯穿碳条的碳条凹槽;所述托架的连接段嵌装并粘结在碳条凹槽内;其中,所述碳条凹槽的沿碳条宽度方向延伸的碳条第一粘结面为带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波纹或凸凹纹的曲面;其中,所述托架连接段的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托架第一粘结面为与碳条第一粘结面相适配的带有波纹或凸凹纹的曲面。
优选的,碳条第一粘结面上的波纹或凸凹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个,小于或等于5个。
进一步的,所述碳条凹槽还包括沿碳条高度方向设置的位于碳条第一粘结面两侧并与其连接的一对碳条第二粘结面,且碳条第二粘结面为与碳条下表面垂直的平直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还包括位于托架第一粘结面两侧并与其连接的一对托架第二粘结面,且托架第二粘结面为竖直的平直表面。
优选的,托架第一粘结面上的波纹或凸凹纹的数量与碳条第一粘结面上的波纹或凸凹纹的数量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碳条凹槽的最大高度为所述碳条高度的1/16-1/11。
优选的,所述碳条凹槽的最大高度为碳条凹槽的最大宽度的1/27-1/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东南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东南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706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