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纯电动轻型卡车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62072.6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15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伍藻君;张作洋;任佩红;柏剑;何艺;吴怀述;蒋大伟;杨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0K1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白桂林;马林中 |
地址: | 629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轻型卡车 冷却回水管 出水口 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 冷却进水管 冷却系统 纯电动 电子水泵 连接水管 冷却腔 电机 汽车零部件领域 车架下翼面 进水口连接 散热器安装 高低压线 管道连接 过滤装置 冷却效率 刹车管路 竖直段 车架 轻卡 干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电动轻型卡车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安装于车架上,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有电子水泵,电子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连接水管,连接水管的另一端与轻型卡车的控制单元的冷却腔连接,控制单元的出水口连接有冷却进水管,冷却进水管的另一端与轻型卡车的电机的冷却腔连接,电机的出水口连接有冷却回水管,冷却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冷却进水管和冷却回水管均设置于车架下翼面,冷却回水管的竖直段上设置有过滤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避免与高低压线束和刹车管路干涉、冷却效率高的纯电动轻型卡车冷却系统,解决了现有轻卡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电动轻型卡车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商用车领域发展电动车是迫在眉睫的课题,而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的工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冷却系统的热负荷性能。目前纯电动轻卡的驱动方式多为中置后驱,驱动控制装置的布置位置不尽相同,因此冷却回路的走向方式多为布置在车架纵梁的U型槽内或者为穿过横梁的固定方式。该布置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安装冷却管路时会浪费车架内的空间位置,而高低压线束需要车架的保护,因此易与高低压线束及刹车管路干涉,且不利于其余零部件的安装。冷却液管内的水经循环使用后会沉积较多杂质,容易造成冷却液管堵塞,水的流动性下降,其冷却效果相应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免与高低压线束和刹车管路干涉、冷却效率高的纯电动轻型卡车冷却系统,解决了现有轻卡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纯电动轻型卡车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安装于车架上,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有电子水泵,电子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连接水管,连接水管的另一端与轻型卡车的控制单元的冷却腔连接,控制单元的出水口连接有冷却进水管,冷却进水管的另一端与轻型卡车的电机的冷却腔连接,电机的出水口连接有冷却回水管,冷却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冷却进水管和冷却回水管均设置于车架下翼面,冷却回水管的竖直段上设置有过滤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车架上还安装有膨胀水壶,膨胀水壶通过管道与散热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器上集成连接有电子风扇,电子风扇为吸风式电子风扇,电子风扇的调节方式为PWM控制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与电子水泵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电子风扇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接头,过滤接头连接于冷却回水管上,过滤接头内设置有滤网,滤网将过滤接头的内腔分隔成进腔和出腔,过滤接头上连接有集渣机构,集渣机构与进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渣机构包括分流槽和集渣槽,分流槽和集渣槽之间设置有连通孔,分流槽与进腔连通;连通孔靠近集渣槽的一侧连接有集渣管,集渣管设置于集渣槽内,集渣管的另一端连接有集渣滤袋,集渣槽上设置有用于与出腔连通的溢流孔;集渣管上安装有单向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水泵能将散热器内的水抽到控制单元和电机,冷却液再回流到散热器内,控制单元和电机得到充分冷却。冷却进水管和冷却回水管均设置于车架下翼面,避免冷却进水管和冷却回水管与高低压线束的干涉风险,腾出空间位置,同时冷却钢管折弯处相应减少,不仅可以提升冷却性能还降低了制造成本,安装方便。冷却液管阻力减小,提升冷却性能稳定性。过滤装置能过滤冷却液中杂质,避免管路堵塞,保证冷却液能及时将控制单元和电机的热量带走,并由散热器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620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 下一篇: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