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窗框组合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07787.6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4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冯建新;周恒;吴财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兴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76 | 分类号: | B60J10/76;B60J10/80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刘艳艳 |
地址: | 317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条 汽车窗框 组合件 饰条 锥形导向部 圆孔 本实用新型 圆柱导向 车体 卡扣 张开 汽车零部件制造 周向均匀分布 紧密连接 径向收缩 一端设置 锥形导向 车身 收缩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窗框组合件。一种汽车窗框组合件,包括密封条、亮饰条和用于连接密封条、亮饰条和车体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与车体固定连接,连接部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卡扣,卡扣沿连接部的周向均匀分布,形成沿连接部的径向收缩和张开的锥形导向部和圆柱导向部,锥形导向部下端的横截面外径大于圆柱导向部的横截面外径,密封条和亮饰条上均开设一个圆孔,锥形导向部张开时的最大外径大于圆孔的直径,锥形导向部收缩时的最大外径小于圆孔的直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窗框组合件,只需要一个连接部就可将密封条、亮饰条与车身紧密连接,安装简便,且连接处不易脱落,不易出现缝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窗框组合件。
背景技术
汽车密封条具有填补车身组成部件间的各种间歇、缝隙的作用,具有减震、防水、防尘、隔音、装饰等功用,能提高驾乘体验的舒适感和保护车体。窗框亮饰条安装在车窗四周,能对汽车车身起到装饰作用,现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体上。
在现有技术中,密封条是与车体夹持连接的,而且为了避免出现密封条与车身体连接不牢、易脱落、密封性能下降等缺陷,还需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孔将密封条与车体固定连接。通常亮饰条是用胶粘贴到汽车窗框上的,或者通过连接件与窗框固定连接,粘贴的方式容易脱落,密封条、亮饰条与车身之间容易形成空隙,使雨水、灰尘等进入车内,还会影响车身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密封条与车体、亮饰条与车体是通过至少两个连接孔连接起来的,安装比较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窗框上的密封条、亮饰条与车体的连接部位多、安装繁琐、易脱落、密封不牢、易出现缝隙等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窗框组合件,只需要一个连接部就可将密封条、亮饰条与车身紧密连接,安装简便,且连接处不易脱落,不易出现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车窗框组合件,包括密封条、亮饰条和用于连接密封条、亮饰条和车体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卡扣,所述的卡扣沿连接部的周向均匀分布,形成沿连接部的径向收缩和张开的锥形导向部和圆柱导向部,所述锥形导向部下端的横截面外径大于圆柱导向部的横截面外径,所述的密封条和亮饰条上均开设一个圆孔,所述的锥形导向部张开时的最大外径大于圆孔的直径,所述的锥形导向部收缩时的最大外径小于圆孔的直径。密封条和亮饰条上的圆孔穿过锥形导向部和圆柱导向部与车体卡接。
密封条和亮饰条从锥形导向部的小端穿入,多个卡扣在圆孔压紧力的作用下收缩,使卡扣外轮廓的直径小于圆孔的直径,从而使密封条和亮饰条依次穿入,卡扣随后张开到自然状态,锥形导向部的大端将密封条和亮饰条卡接,使其不易移出。
密封条用于对车门和车窗进行密封,避免雨水、灰尘等进入车内,也降低了关门时的噪声,亮饰条用于装饰车身。在现有技术中,密封条与车体、亮饰条与车体是通过至少两个连接孔连接起来的,本技术则是通过一个连接部将密封条、亮饰条与车体连接起来,简化了安装步骤,且密封紧密,无缝隙。
作为优选,所述的卡扣的数量为3-5个。3个或4个或5个卡扣围成一个圆形轮廓,卡扣可以沿圆形轮廓的径向收缩和张开,有利于卡接。卡扣的形状与密封条和亮饰条内的圆孔的形状吻合,使卡接更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的圆柱导向部在自然状态下的外径不大于圆孔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封条包括一体成型的密封软管、密封导槽和密封压边,其材质均为EPDM。密封软管为中空的管状,在受到挤压时有足够大的变形空间,将车门密封严实,密封导槽用于承受密封软管和密封压边的变形量,密封压边用于阻挡外部的雨水、灰尘等,避免其进入到车门内部。另外,一体成型使各个部位的贴合更牢固,降低了漏水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兴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兴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077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