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罐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99698.1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18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闫志敏;王子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华安盛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301799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腔室 第一腔室 大气口 连通 隔板 电磁阀 上盖体 脱附口 吸附口 下盖体 壳体 碳罐 技术方案要点 气密性检测 盖合壳体 活性炭粉 壳体侧壁 燃油系统 上下两端 可开合 总成本 填充 垂直 体内 室内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罐总成,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壳体、分别盖合壳体上下两端面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壳体内中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所述壳体侧壁且将壳体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靠近上盖体的一端连通,所述下盖体上设置有吸附口、脱附口和大气口,所述吸附口和脱附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大气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填充有活性炭粉,所述大气口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可开合所述第二腔室与外部的通路,达到了便于关闭大气口进行燃油系统的气密性检测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油蒸发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碳罐总成。
背景技术
碳罐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由于汽油是易挥发的燃料,油箱内的燃油会很快挥发增加油箱内部的压力,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危险,人们出于节约燃料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设置的碳罐,碳罐内部由吸附性很强的活性炭粉填充,油箱中多余的燃油蒸汽不再排到大气中,而是有一根管子引入活性碳罐。活性碳吸附燃油蒸汽,当汽车开动的时候,活性碳罐电磁阀适时打开,将吸收的燃油蒸汽重新倒入进气歧管,以达到节约燃油和环保的目的。
为保障生产出的碳罐的质量,防止使用过程中碳罐漏气无法起到足够的保护和环保作用需要对碳罐的气密性进行检测,碳罐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管,燃油系统的气密性检测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总成,能够便于对燃油系统进行气密性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碳罐总成,包括壳体、分别盖合壳体上下两端面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壳体内中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所述壳体侧壁且将壳体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靠近上盖体的一端连通,所述下盖体上设置有吸附口、脱附口和大气口,所述吸附口和脱附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大气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填充有活性炭粉,所述大气口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可开合所述第二腔室与外部的通路。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口和脱附口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集液器,所述集液器固定连接在所述下盖体上,所述第一腔室、吸附口和脱附口分别与所述集液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活性炭粉与第二腔室内的活性炭粉吸脱附性能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一面均匀设置有若干隔条,所述隔条突出盖体表面,所述隔条之间共同构成若干指向吸附口和脱附口与下盖体相接部位的槽。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壁较大一面上靠向下盖体一端和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上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板共面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均开设有连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罐可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固定,同时上盖体上设置有两个固定板可使固定牢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壳体连接部位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沿第一固定板长度方向且与壳体表面固接的长条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筋可增加第一固定板的牢固程度,防止第一固定板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折断等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均匀分布在所述壳体外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壳体采用长方形,其表面存在面积较大的平面,这些平面靠向中心位置的抗变形能力相对较弱,第二加强筋可增强其抗变形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纵向设置和横向设置两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加强筋设置成纵向和横向两种可使可体具有适应各种情况的受力,使其牢固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华安盛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华安盛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996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