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A柱支撑板、A柱支撑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08086.2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1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昌祁;赵海英;王锂君;单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板本体 支撑板 连接板 侧边 本实用新型 凸出 支撑结构 凸台 方案解决 方向延伸 同一方向 弯折设置 变形的 加强筋 翻边 空腔 焊接 背离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A柱支撑板、A柱支撑结构及车辆;其中,所述A柱支撑板安装于A柱加强板与A柱内板形成的空腔中,所述A柱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及连接于所述支撑板本体一端用以焊接所述A柱内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撑板本体弯折设置,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撑板本体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支撑板本体包括连接所述A柱内板的第一侧边及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的第二侧边,所述支撑板本体的一侧面向同一方向凸出有至少两个凸台,所述第二侧边设有向背离所述凸台凸出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翻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A柱支撑板在车辆受到碰撞时容易发生变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A柱支撑板、A柱支撑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A柱作为车辆的前碰撞的主要受力位置,其结构的强度直接影响到车身的碰撞能力,因而A柱的结构设计成为了整车设计中的关键之一。现有的车辆A 柱通常是有A柱内板和A柱加强板组成,A柱内板和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中设置支撑板以对A柱内板和A柱加强板起到支撑作用。但是,现有的支撑板通常为平板结构,在车辆受到碰撞时容易发生变形,稳固性得不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A柱支撑板、A柱支撑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的A柱支撑板在车辆受到碰撞时容易发生变形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A柱支撑板,安装于A柱加强板与A柱内板形成的空腔中,所述A柱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及连接于所述支撑板本体一端用以焊接所述A柱内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撑板本体弯折设置,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撑板本体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支撑板本体包括连接所述A柱内板的第一侧边及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的第二侧边,所述支撑板本体的一侧面向同一方向凸出有至少两个凸台,所述第二侧边设有向背离所述凸台凸出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翻边。
可选的,所述凸台由所述支撑板本体弯折形成,所述凸台包括第一凸台及第二凸台;所述第二侧边包括第一翻边及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连接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翻边连接所述第二凸台。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本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凸台的依次连接的第一斜板、第一顶板及第二斜板,所述第一斜板倾斜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斜板倾斜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为平板,所述第一顶板的连接所述第一斜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一顶板的连接所述第二斜板的侧边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翻边连接所述第一顶板。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本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凸台的依次连接的第三斜板、第二顶板及第四斜板,所述第三斜板倾斜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四斜板倾斜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为平板,所述第二顶板的连接所述第三斜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二顶板的连接所述第四斜板的侧边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翻边连接所述第四斜板。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本体包括连接所述第四斜板的底板,所述第二翻边连接所述底板;所述底板向背离所述凸台的方向凹陷形成有凹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及所述第二顶板位于同一平面。
可选的,所述凸台上开设有通孔。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A柱支撑结构,包括A柱加强板、A柱内板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A柱支撑板,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并形成有空腔,所述A柱支撑板安装于所述空腔中。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二方面中所述的A柱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连接板与支撑板本体之间设有加强筋,也就能对弯折设置的连接板及支撑板本体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防止连接板及支撑板本体变形。支撑板本体的一侧面凸出设有至少两个凸台,凸台的设置能够加强支撑板本体在正碰应力方向的强度,进而提升A柱支撑板的整体强度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柱支撑板强度性能更好,对A柱加强板及 A柱内板能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避免在车辆受到碰撞时而发生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080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轻质吸能车身结构
- 下一篇:立柱内板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