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70436.6 | 申请日: | 2018-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02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皓东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2D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纵梁 底板 连接板主体 平台区 弧面缺口 汽车底板 安装孔 凹陷区 连接板 曲面型 本实用新型 抗冲击能力 碰撞冲击 汽车前部 有效分散 整体设计 抗折弯 连接区 斜坡面 腰形孔 回弹 成型 装配 变形 汽车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包括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的底部有两个U型缺口,两个U型缺口之间有弧面缺口,两个U型缺口的两外侧有增强连接部分,底板前纵梁连接板的上面两侧有两个曲面型凹陷区,两个曲面型凹陷区之间有平台区,平台区上面有两个安装孔,两个安装孔之间有腰形孔,平台区与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底部的弧面缺口之间有斜坡面连接区。本实用新型整体设计合理,强度高,在确保装配设计合理的条件下,提高了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的整体抗折弯和抗冲击能力,能够将汽车前部的碰撞冲击能量,有效分散,确保汽车内安全,同时消除了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成型后,可能发生的变形回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组件,具体属于一种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人均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汽车在带给人民高效便捷舒适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汽车事故时有发生。致使人民更加关注汽车整体安全性能,特别是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车内乘员会受到很大冲击力,仅仅依靠安全气囊并不能完全的保护车内人员。因此需要在进一步改进汽车车身结构组件,解决碰撞时伤害过大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汽车前纵梁和前地板纵梁之间设置有连接板结构,使汽车前纵梁与前地板纵梁连接牢靠,提高汽车车身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力。但是,普通的连接板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在汽车前部受到碰撞时容易出现折弯、侧断或扭曲变形,不能很好的保证汽车受到碰撞时力量的传递分散及有效降低碰撞冲击能量;此外普通的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成型后,容易发生变形回弹。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通过对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优化设计,在保证汽车受到碰撞时力量能够传递分散的同时,有效降低碰撞冲击能量,消除普通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成型后,可能发生的变形回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包括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的底部有两个U型缺口,两个U型缺口之间有弧面缺口,两个U型缺口的两外侧有增强连接部分,底板前纵梁连接板的上面两侧有两个曲面型凹陷区,两个曲面型凹陷区之间有平台区,平台区上面有两个安装孔,两个安装孔之间有腰形孔,平台区与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底部的弧面缺口之间有斜坡面连接区,平台区与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上面两侧的两个曲面型凹陷区之间有垂直连接面,所述底板前纵梁连接板平台区上面两个安装孔和腰形孔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两个曲面型凹陷区沿平台区上腰形孔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有高强度合金钢制成,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的曲面型凹陷区、平台区及底部的U型缺口弧面缺口增强连接部分,能够固定安装连接增强板或曲面增强筋。
所述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上面两侧的两个曲面型凹陷区内侧有曲面型增强台阶,台阶处高强度合金钢的厚度不小于5mm。
所述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两侧的两个曲面型凹陷区与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底部的垂直夹角为60°,平台区与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底部的弧面缺口之间有斜坡面,此处斜坡面与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底部的垂直夹角为45°。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底板前纵梁连接板,通过对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优化设计,在保证汽车受到碰撞时力量能够传递分散的同时,通过在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的曲面型凹陷区、平台区及底部的U型缺口弧面缺口增强连接部分,能够固定安装连接增强板或曲面增强筋,提高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的整体抗折弯和抗冲击能力,能够将汽车前部的碰撞冲击能量降低85%以上,确保汽车内安全,同时消除了底板前纵梁连接板主体成型后,可能发生的变形回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皓东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皓东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704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