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扭转减振器及其主动盘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66443.1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4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黄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30 | 分类号: | F16F15/30;F16F15/121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地址: | 450016***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转减振器 减振弹簧 主动盘 飞轮 内盘体 外盘体 安装间隙 飞轮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 中间连接段 传动连接 范围增大 角度增大 前后方向 板面沿 减振盘 可选 扭转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及其主动盘。扭转减振器包括减振盘、主动盘、减振弹簧,主动盘包括板面沿扭转减振器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内盘体和外盘体,两者通过中间连接段连接,所述主动盘通过内盘体与减振弹簧传动连接,外盘体上设置有用于与飞轮连接的飞轮连接结构,内、外盘体在前后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以增大内盘体与飞轮之间的安装间隙,使得扭转减振器在通过外盘体与飞轮连接时,内盘体与飞轮之间具有较大的安装间隙,此时,减振弹簧的直径便可以设置的大一点,使减振弹簧的刚度可选范围增大,扭转角度增大,减振弹簧寿命增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及其主动盘。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均具有发动机驱动装置,配合传动系统驱动车辆正常行驶,其中,发动机输送至传动系统的扭矩是周期性变化的,容易导致传动系统产生相应的扭转振动,如果该振动频率和传动系统自振动频率重合,就会产生共振问题,对传动系统相关零部件的寿命影响较大,且会产生很严重的NVH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中间设置扭转减振器,以降低发动机曲轴与传动系统结合部分的扭转刚度,从而缓和非稳定工况下传动系统的扭转冲击载荷;提高传动系统的寿命和整车的NVH水平。
而扭转减振器的结构一般包括同轴设置的减振盘和从动盘,减振盘与外盘毂之间通过周向设置的减振弹簧传动连接以使两者能在设定角度内相对转动,从动盘和减振盘分别与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连接。例如,一项授权公告号为CN 204358020 U,名称为一种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限位装置的中国专利即公开了一种扭转减振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减振盘和外盘毂,减振盘与外盘毂之间通过周向设置的减振弹簧传动连接以使两者能在设定角度内相对转动,减振盘的中心位置处连接内盘毂,外盘毂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从动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从动片通过压盘与发动机侧飞轮压紧固定,内盘毂与传动系统连接。上述扭转减振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的缺点是:从动片通过压盘与飞轮压紧固定,从动片与飞轮之间的轴向间距较小,减振弹簧的径向尺寸受从动片与飞轮之间的间隙限制,无法做的太大,导致减振弹簧的直径小,刚度可选范围小、扭转角度小,减振弹簧使用时应力大寿命短等问题。此外,外盘毂通过从动片与飞轮连接,增加了传动件,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结构复杂,加工工艺复杂,且连接点较多,降低了扭转减振器的整体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弹簧刚度可选范围大、扭转角度大、使用寿命长的扭转减振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扭转减振器中使用的扭转减振器用主动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扭转减振器的技术方案是:1、一种扭转减振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前、后两个减振盘以及位于两减振盘之间的主动盘,主动盘与减振盘之间通过周向设置的减振弹簧传动连接以使两者能在设定角度内相对转动,所述主动盘包括板面沿扭转减振器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内盘体和外盘体,两者通过中间连接段连接,所述主动盘通过内盘体与减振弹簧传动连接,外盘体上设置有用于与飞轮连接的飞轮连接结构,内、外盘体在前后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以增大内盘体与飞轮之间的安装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振器,对主动盘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内、外盘体,内盘体与减振弹簧连接,外盘体与飞轮连接,内、外盘体在轴向方向上相互错开一定距离以增大内盘体与飞轮之间的安装间隙,使得扭转减振器在通过外盘体与飞轮连接时,内盘体与飞轮之间具有较大的安装间隙,此时,减振弹簧的分布直径便可以设置的大一点,使减振弹簧的刚度可选范围增大,扭转角度增大,减振弹簧寿命增长。
2、在1的基础上:靠近外盘体的减振盘的外侧面不高于外盘体的远离内盘体的一侧侧面。
3、在1的基础上:所述飞轮连接结构为外盘体上设置的连接孔。主动盘通过外盘体上设置的连接孔与飞轮直接连接,可以直接装配在飞轮上,减少其他设计中使用中间过渡件引起的加工工艺复杂、加工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减少连接点提高扭转减振器的整体可靠性。
4、在1的基础上:所述中间连接段为沿径向方向自内向外直径逐渐增大的圆锥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664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静音平衡轴机构
- 下一篇:一种短纤维定向补强同步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