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添加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26280.1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7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朱勇锋;刘妮娜;刘振谦;李俊;冯骁阳;肖云飞;杨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C04B111/3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纤维 再生混凝土 混凝土 细密分布 三维空间网状结构 影响混凝土 再生粗骨料 粗细集料 抗裂性能 孔隙结构 孔隙通道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水泥材料 纤维根数 沉降 集料 配比 制备 裂缝 钢筋 融合 支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添加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按照配比将聚丙烯纤维加入混凝土中,可以达到细密分布钢筋的效果,而且聚丙烯纤维能够很好地和水泥材料进行融合,从而达到细密分布的效果,利用聚丙烯纤维纤维根数多、比表大的特性,能够均匀分布混凝土内能形成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起支撑集料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防止粗细集料的沉降,减少了混凝土中的孔隙通道,故聚丙烯纤维能抑制混凝土中裂缝的扩展。再生粗骨料的添加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由于聚丙烯纤维可以改变再生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从而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产生有利作用,也会影响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绿色混凝土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添加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垃圾的堆积与处理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在我国混凝土行业,主要采用河砂和石砂为细骨料,碎石与卵石为粗骨料。然而对于粗骨料的开采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毁坏植被、破坏山体,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然而将废弃建筑垃圾(废弃砖块和废弃混凝土)进行循环利用,将其破碎成为再生粗细骨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日益短缺的自然山石资源,而且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以减少城市中建筑废弃物的堆放与掩埋,减少了垃圾处理的土地占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对于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于固体废料的循环再生利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混凝土行业的热点研究问题。
废旧混凝土以及废弃砖块经过破碎后得到的再生混凝土骨料(简称:再生骨料)的棱角过多,且大多再生骨料为针状物,而且在再生骨料破碎的过程中骨料内部会产生微小裂缝,同时再生骨料表面一般会粘连着一部分旧砂浆,使得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相比,具有压碎指标大、吸水率高、孔隙率大、表观密度低等特点。再生骨料的这些特性导致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较低、耐久性较差,因此目前再生混凝土大多用于回填、路基等非结构非承重混凝土领域。受到应用领域的限制,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率非常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低下成为制约再生混凝土应用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添加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添加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按质量份数取以下原料混合而成:
再生骨料1370-1400份,水泥230-250份,聚丙烯纤维0.25-1.5份,水适量。
进一步的,再生骨料包括粒径为5~15mm再生粗骨料和细度模量为2.8-3.0的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为850-870份,再生细骨料为520-530份。
进一步的,水为220-230份。
进一步的,聚丙烯纤的直径为0.2-1.0mm,长度为20-60mm;张力强度为680-690MPa,吸水率是0.008-0.010mg/cm3,杨氏弹性模量是3.5-3.9GPa,断裂伸长率是12-16%。
一种添加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备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质量份数取以下原料:再生骨料1370-1400份,水泥230-250份,聚丙烯纤维0.25-1.5份,水适量;将再生骨料,水泥,以及聚丙烯纤维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步骤2)、将水分批次倒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获得了添加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
进一步的,采用烧结砖破碎得到粒径5~15mm的再生粗骨料;采用C40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得到细度模数为2.8-3.0的再生细骨料。
进一步的,步骤1)中搅拌时间为60~90s,混合搅拌速率为30转/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262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