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固体吸附剂以及一种纯化油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8067.1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05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张敏;徐学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11B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江磊;朱黎明 |
地址: | 2001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固体 吸附剂 以及 纯化 油脂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型固体吸附剂以及一种纯化油脂的方法,该吸附剂包含:活性炭和纳米材料;所述活性炭的pH值为9至14。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该吸附剂对油脂进行纯化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脂制备领域,更具体来说涉及用于对油脂中的杂质进行吸附纯化的吸附剂,以及使用该吸附剂纯化油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3-氯-1,2-丙二醇(3-MCPD)酯是3-氯-1,2-丙二醇中单个羟基或两个羟基同时连接长链的脂肪酸形成的酯类。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在许多食物中均发现了3-氯丙二醇酯类,所述食品的非限制性例子包括面包、咖啡、精炼植物油、婴幼儿奶粉、咸饼干、麦芽制品、炸薯条、甜甜圈、腌制的橄榄和青鱼等。其中二酯含量较多,占总量的85%,单酯最多占15%。2008年,在母乳中也检测到3-氯丙二醇酯,含量为300-2195μg/kg脂肪或者为6-76μg/kg母乳,这表明3-MCPD酯可以被人体吸收并分布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缩水甘油酯(GE)是脂肪酸与缩水甘油的酯化产物,在油脂精炼过程中,缩水甘油酯通常会伴随3-氯丙二醇酯一起形成,如果油脂中3-氯丙二醇酯含量较高,缩水甘油酯的含量也会较高。缩水甘油酯是一种基因毒性的致癌物,IARC将其定为人类2A级致癌物,德国DGF在研究MAK化学品的健康危害时将其定为2类致癌物。在2006年至2008年,德国学者Weisshaar等人(Food Addit.Contam.,2006,23,1290-1298;Eur.J.Lipid Sci.Technol.,2008,110,183-186)相继报道了油脂含有一定量的3-氯丙醇酯(3-MCPD酯)以及缩水甘油酯(GE),对人体构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呼吁着手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法规。2008年,花王(KAO)的一款富含甘二酯的油脂产品(ECONA)被曝含有极高含量的缩水甘油酯,被迫下架。考虑到两者导致的潜在安全风险,德国食品安全评价组织BfR假定:在人体消化过程中,3-氯丙醇酯以及缩水甘油酯将会100%水解为3-氯丙醇和缩水甘油。这将远远超过安全标准,比如婴幼儿奶粉是TDI(每日最大摄入量)的12.5-20倍,成年人食用的植物油脂是TDI的5-10倍。
为了满足食品行业对缩水甘油酯和3-氯丙二醇酯含量的严格要求,人们尝试过用不同的技术对油脂产品进行纯化。
现有的研究包括用吸附剂和/或碱处理油脂以降低油脂中MCPD的技术,其中使用的碱为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碳酸盐、碳酸氢盐,而吸附剂则为食品领域常用的吸附剂,诸如白土、硅酸盐等。也曾经有报道记载过将食品领域常规的吸附剂混合起来制成层析柱,用于对油脂进行纯化的技术,但是其中并没有记载本发明具体限定的pH值为9-14的改性活性炭和纳米材料的组合。
还有研究报道提到可以在对油脂进行脱色和脱臭处理之后,用硅胶或活性炭、有机酸溶液、极性溶剂等试剂对油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减少3-MCPD酯的含量。
另有一些研究方向是不采用吸附剂,借助其他的纯化机理。例如,WO2014/012759A1提供了一种降低精炼甘油三酯油中2-/3-MCPD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未使用吸附剂,而是仅仅使用碱,将碱与油脂混合之后,在蒸汽减压下对油脂进行加热。通过蒸汽汽提技术实现油脂中2-/3-MCPD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显著降低,并保证产物中酯化度低于60%。
但是,以上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对3-MCPD和GE的纯化能力有限,无法很容易地使得油脂中实现满足相关要求的杂质水平,某些纯化操作还有可能会导致油脂发生诸如皂化的副反应,进一步引入新的杂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纳米微粒是指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1-100nm)的超细颗粒,它的尺寸大于原子簇,小于通常的块体材料,是处于微观体系与宏观体系之间的中间领域,属于介观范畴。目前尚没有任何关于将纳米级材料与特定pH值改性活性炭结合起来,实现油脂中3-MCPD和GE的有效去除的报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80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