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23度角的实车平台翻滚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96569.6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2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马伟杰;张向磊;李向荣;何成;刘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7/08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薛萌萌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翻滚 测试 实车 测量 测试结果分析 安全性能 车辆标记 实际道路 状态检查 车辆A柱 变形量 标记点 乘员舱 上边梁 车顶 试验 下载 汽车 视频 交通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23度角的实车平台翻滚测试方法,包括:车辆质量的调整;车辆标记点的测量;乘员舱的调整;假人的安放;车辆的安放和发车;结合视频进行试验后车辆的状态检查;假人数据的下载和处理;试验后,对车辆A柱、上边梁、C柱和车顶的标记点进行测量,并计算变形量;测试结果分析。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23度角的实车平台翻滚测试方法,依据我国的实际道路交通情况建立汽车的翻滚测试方法,用于对汽车翻滚的安全性能进行有效的测试、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测试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23度角的实车平台翻滚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实车碰撞试验是综合评价汽车安全性能的最有效的方法。碰撞测试试验是在假设事故环境中,对车体框架遭受碰撞时展现的结果进行评估。
据统计,我国交通事故中,正面碰撞事故、侧面碰撞事故、翻滚事故和追尾碰撞事故是较为常见的事故形态,也是造成车内乘员死亡率高,涉及财产损失巨大的事故形态。而在这些事故中,翻滚事故具有低发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道路交通环境与国外差异性较大,参与道路交通的车辆类型和数量也有所不同,具统计我国翻滚事故发生率为2.8%,死亡率却达到了10.9%,高于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以及追尾事故。在汽车安全的研究领域,由于汽车翻滚事故的复杂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缺乏针对汽车翻滚安全性测试评价方法。
翻滚是交通事故中死亡率最高的事故形态,造成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车辆车身结构强度偏弱,在翻滚过程中车体变形严重,致使车辆中乘员的生存空间减小;另一方面,车辆的约束系统未充分发挥作用,未能较好地保护车内乘员。只有形成具体的测试方法,完善的评价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车辆翻滚安全性能,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基于23度角的实车平台翻滚测试方法,根据我国的实际道路交通情况建立汽车的翻滚测试方法,用于对汽车翻滚的安全性能进行有效的测试、评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23度角的实车平台翻滚测试评价方法,包括:
步骤一:车辆质量的调整;车辆质量与整备质量各轴荷的变化不大于5%,每轴变化不超过20kg,总质量变化不超过25kg;
排空测试车辆燃油箱内的燃油,并启动发动机直到它停止;向燃油箱内注入水,水的质量为燃油箱满容量时燃油质量的90%,排空其他系统(如制动系统、冷却系统等),排出的质量应予以补偿;
步骤二:车辆标记点的测量;考虑测试车辆后端结构在翻滚试验中不会发生变形,在车辆后端不变形处做8个标记点,并测量其坐标值,根据这8个标记点建立车身坐标系;在碰撞过程中,乘员舱的完整性对乘员的保护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车辆A柱、上边梁和C柱上每隔100mm的位置分别进行标点,在车顶标记每隔100mm的点阵,对这些标记点进行测量并予以记录;
步骤三:乘员舱的调整;对乘员舱的调整包括座椅的调整、转向盘的调整和车窗、车门的调整;
对于纵向可调节的前排座椅,应使其位于行程的中间位置或者最接近于中间位置的向后位置锁止;对于高度可以单独调节的前排座椅,应调整至制造厂设计位置或最低位置;座椅靠背应调节到使HPM装置躯干倾角达到制造厂规定的设计角度或调节到从铅垂面向后倾斜25°角的位置;
若转向盘可调,则应调节到制造厂规定的位置,如果制造厂没有规定,则应调节到可调范围的中间位置;
车辆上的活动玻璃应处于关闭位置;
将车门关闭但不锁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65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