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扫频阻抗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智能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33031.0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8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曹刚;廖红兵;刘晶;李逢兵;王茗禾;刘勇;刘悠;张艺凡;窦玉雷;马龙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供电公司;南京优能特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16 | 分类号: | G01B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002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阻抗 变压器 绕组 变形 智能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扫频阻抗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智能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准备检测器材及清单列表;步骤二,制定安全措施;步骤三,绕组变形检测;步骤四,结束并关闭电源;本发明,为了保护测试仪,在测量前对试验前应将被试变压器线端对地放电,以防静电或感应电损坏仪器,且放电时间为2小时以上,通过这一步骤,能够有效的防止仪器损坏;本发明,很好地结合了频响法和短路电抗法两种测试方法的特点,且在测试原理上有较大的突破,并具有测试设备简单易携、灵敏度高和判据明确等优势,利用该方法,一次测试便可获得变压器扫频阻抗曲线和短路阻抗值,有效地减小了多次接线所造成的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扫频阻抗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扫频阻抗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智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绕组是变压器事故损坏的主要部位,变压器在运输、安装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意外的碰撞冲击、颠簸和振动等,在这些力(电动力或机械力)的作用下,绕组可能产生机械位移和变形,并可能引发绝缘损伤、绕组短路和烧毁等严重的变压器事故,此外,保护系统存在死区或动作失灵都会导致变压器承受短路电流作用的时间长,这也是绕组发生变形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全国110kV及以上等级电力变压器因外部短路故障造成损坏的事故达到事故总数的50%,从解体检查情况看,绝大部分是由绕组变形引起的,因此,设计一种基于扫频阻抗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智能检测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扫频阻抗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智能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扫频阻抗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智能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准备检测器材及清单列表;步骤二,制定安全措施;步骤三,绕组变形检测;步骤四,结束并关闭电源;
其中在上述的步骤一中,需要的设备有绕组变形测试仪1台、用于控制测试仪采集数据的笔记本电脑1台、试验专用线3根和被试变压器1台;
其中在上述的步骤二中,检测人员制定安全措施,为了保护测试仪,测量前对试验前应将被试变压器线端对地放电,以防静电或感应电损坏仪器;
其中在上述的步骤三中,1).通过3根专用测试线将被试验变压器的被试绕组引出端与测试仪的3个端口GEN、INPUT1、INPUT2有效连接,施加一系列特定频率的信号,测量其两端的响应信号,即可得出频率响应特性;2).打开笔记本电脑输入被试变压器铭牌,记录被测电压器型号信息,然后打开测试仪电源开关,用专用串口线将测试仪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开始试验检测,将扫频正弦波信号加载在变压器另一侧绕组,同时检测绕组首端和末端的对地电压信号,并通过末端电压和采样电阻得到绕组末端电流,当绕组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低频集中参数和中高频的分布式参数也会发生变化,进而造成扫频抗阻值变化,从而,通过两次扫频抗阻值的对比,对变压器绕组是否变形进行判别;
其中在上述的步骤四中,数据采集完毕,关闭笔记本电脑及测试仪的电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中,测试仪为TDT8型绕组变形测试仪。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充分放电时间为2小时以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扫频信号是正弦电压信号。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施加频率信号范围是50Hz~2KHz。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为了保护测试仪,在测量前对试验前应将被试变压器线端对地放电,以防静电或感应电损坏仪器,且放电时间为2小时以上,通过这一步骤,能够有效的防止仪器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供电公司;南京优能特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供电公司;南京优能特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3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