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安全自动监控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32815.1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4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周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立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B60R25/102;B60K28/06;H04W4/90;H04W4/44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联网 汽车安全 汽车监控 汽车设备 自动监控 报警 人身安全事故 远程安全监控 物联网技术 上报 参数计算 驾驶安全 监控参数 汽车维修 汽车行驶 实时监控 数据传输 远程监控 低功耗 高增益 时间戳 监控 覆盖 发动 汽车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安全自动监控方法,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包括步骤:接收汽车监控参数;根据报警模型,选择所述汽车监控参数计算并确定是否报警;所述汽车监控参数附加时间戳,通过物联网上报并实施远程安全监控。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汽车设备的监控参数执行独立收集与上报,不仅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执行实时监控,也可以在汽车未发动的情况下执行监控,且数据传输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低功耗、广覆盖、高增益的特点,实现汽车安全的远程监控。不间断的汽车设备监控更有助于随时发现汽车设备存在的隐患,及时避免汽车维修及驾驶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安全自动监控方法及设备,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正在从人和人的连接,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迈进,万物互联是必然趋势。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成为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UMT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或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NB-IoT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且具备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NB-IoT支持重传可达200次,单站覆盖超过20公里,比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网络增益提升20分贝。这使得NB-IoT即使在一些通信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都能正常传输数据。且NB-IoT目前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网络覆盖。
汽车安全不仅包含汽车驾驶安全,也包括汽车设备的安全监控和报警,例如当汽车的驾驶辅助系统因为设备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汽车安全技术再高也不能保障驾驶安全。另外,当汽车发动机停机时,汽车只能靠蓄电池供电,蓄电池的情况也需要实现监控,如果蓄电池放电过多,不仅会影响蓄电池的寿命,而且会影响汽车驾驶的安全。这就需要汽车设备的安全监控设备功耗应尽可能低。车联网目前主要考虑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网络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网络建设还需要时间,并不能尽快满足汽车设备安全监控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安全自动监控方法,不间断的对汽车设备进行监控,发现汽车设备存在的隐患,避免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安全自动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安全自动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接收汽车监控参数;
根据报警模型,选择所述汽车监控参数计算并确定是否报警;
所述汽车监控参数附加时间戳,通过物联网上报并实施远程安全监控。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报警模型,选择所述汽车监控参数技术并确定是否报警,所述报警在汽车内触发紧急报警,或通过物联网上报紧急报警消息从而触发紧急报警,或在汽车内触发紧急报警同时通过物联网上报紧急报警消息从而触发紧急报警。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通过物联网上报紧急报警消息从而触发紧急报警,基站为所述紧急报警消息优先分配无线资源以保证所述紧急报警消息能在允许时延内被成功接收。
进一步的,所述汽车监控参数附加时间戳,所述时间戳的时间为监控参数测量时刻的时间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立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立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28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