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下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4219.2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8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诚;白鸟康太郎;渡边将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梅也;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下部 构造 | ||
在车辆下部构造中,在一对纵梁之间沿车宽方向架设有多个横梁。而且,在第2横梁与第3横梁之间,沿前后方向架设有从下方保护变速器的油底壳的油底壳护板。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通过将油底壳护板与横梁的固定解除,从而抑制一对纵梁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许第2553405号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车辆下部构造,该车辆下部构造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的一对侧构件(纵梁)、和沿车宽方向架设于一对侧构件之间的多个横向构件(横梁)。
公开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日本特许第2553405号所记载的那样的具有一对侧构件的车辆中,在正面碰撞(以下称为正撞)时,通过使一对侧构件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此时,架设于一对侧构件之间的多个横向构件之间的距离变小。
另外,为了在车辆行驶时、抑制飞石和/或路上障碍物与动力单元(英文:powerunit)和/或电装部件等车辆搭载物接触、并且/或者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有时在车辆下部设置覆盖车身的一部分或大致整体的下罩等保护构件。而且,有时以提高该保护构件的强度为目的,而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撑(英文:brace)构件作为保护构件的一部分。
在此,在如日本特许第2553405号记载的那样、在一对侧构件之间架设有多个横向构件的情况下,例如在将上述那样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撑构件架设于多个横向构件之间时,存在因设置支撑构件而会抑制正撞时的侧构件的变形、而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会减少的可能性。
本公开考虑到上述可能性,以获得如下的车辆下部构造为目的,该车辆下部构造能够兼顾到在架设于一对侧构件之间的多个横向构件之间设置支撑构件、和抑制在正撞时一对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的减少。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具备:左右一对侧构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第1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第2横向构件,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车辆搭载物,在车辆下部搭载于车身;以及保护构件,配置于所述车辆搭载物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所述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构件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之间,且通过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和所述第2横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螺栓紧固连结而被固定,并设置有供该螺栓插通的插通孔,所述插通孔形成为具有连通部的长孔状,该连通部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所述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
在本公开中,在用于保护车辆搭载物的保护构件中的支撑构件中设置并且供用于将支撑构件固定于第1横向构件或第2横向构件的螺栓插通的插通孔,形成有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的连通部,因此能够减少在正撞时支撑构件抑制一对侧构件的变形的情况,能够抑制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负荷于侧构件而侧构件变形、第1横向构件与第2横向构件的距离欲缩小的情况下,螺栓能够在插通孔内朝向连通部相对于支撑构件相对移动。
在本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插通孔从所述固定位置朝向所述连通部具有车宽方向上的大小不增加的停滞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42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