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组Martentoxin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08401.8 | 申请日: | 2018-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8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曹春阳;刘新莲;陶杰;吉永华;蓝文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C12N15/62;C12N1/21;C12P21/06;C12Q1/02;G01N27/26;C12R1/19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徐迅;崔佳佳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组 martentoxin 制备 表征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重组Martentoxin的制备及表征。具体地,本发明将Martentoxin基因与载体pETDuent‑1连接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Duent‑1‑MarTX,将该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E.coli Origami B(DE3),筛选得到高效表达菌株。通过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及表征,获得了各方面理化性质均正确的多肽—重组MarTX毒素。经电生理实验测定发现,本发明提供的重组MarTX毒素具有生物活性,可显著抑制大电导钙离子和电压激活的钾离子(BK)通道电流。本发明实现了MarTX毒素的绿色制造,获得的MarTX毒素产量高、纯度高,并且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组Martentoxin的制备、表征及应用,属于多肽毒素和生物技术工程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从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BmK)毒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毒素—Martentoxin的重组制备技术和理化性质的表征,以及该重组毒素在大电导钙离子和电压激活的钾离子(BK)通道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蛇、蜈蚣、蝎子、蜘蛛、海葵、锥螺等有毒生物的毒液中含有大量具有药理活性的多肽。目前有多种含分子内二硫键的毒液衍生物通过FDA批准,治疗高血压、疼痛及糖尿病[Venoms to drugs:venom as a 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therapeutics[M].City: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15]。更多毒素分子正处于临床研究中,它们靶向癫痫、癌症和自身免疫等疾病[Curr.Pharm.Des.2007,13,2927-2934;Toxins 2010,2,2851-2871;Expert Opi.Biol.Ther.2011,11,1469-1484]。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BmK)的蝎毒中富含多种具有天然活性的多肽,其中大部分可作用于离子通道。迄今为止,该蝎毒通过分离纯化已获得14种短链钾离子通道阻断剂(BmTX1-3、BmKTX、BmP01-3、BmP05、BmP09、BmKK1-4和Martentoxin)[Biochemistry 1997,36,13473-13482;J.Biol.Chem.2004,279,34562-34569;Eur.J.Biochem.1997,245,457-64]。这种Martentoxin(简称MarTX)由37个氨基酸构成,具有三对二硫键,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BK通道的短链多肽毒素[J.Neurochem.2003,84,325-335],可显著抑制神经型(α+β4)BK通道电流。
目前,人工获取多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重组表达法、内源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其中,内源提取法是最古老也最直接的方法,但提取出的多肽种类有限,产量较低。应用最多的化学合成法为Fmoc(9-芴甲氧羰基)固相合成法。该方法涉及线性肽链的合成、碘氧化体系、半胱氨酸的保护与保护基的脱除、以及变复性等诸多有机体系,步骤繁琐复杂,二硫键易错配,产率低下,且未能实现多肽类药物的绿色制造。而对于重组表达法,由于MarTX毒素分子量较小,且含多对二硫键易导致包涵体表达,因此运用该方法较难获得大量的、可溶的、高纯度蛋白。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一种MarTX毒素的制备方法,以获得高产量、高纯度和高活性的MarTX毒素生物活性蛋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高产量、高纯度和高活性的MarTX毒素的制备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从N端到C端具有式I所示结构:
P1-P2-P3-P4 (式I)
式中,
P1为纯化标签元件;
P2为麦芽糖结合蛋白元件(MBP);
P3为蛋白酶识别位点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84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