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脉冲电流实现室温下快速制备取向薄带电工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46205.2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2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房;周梦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12 | 分类号: | C21D8/12;C21D1/04;C21D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电流 实现 室温 快速 制备 取向 电工 方法 | ||
一种脉冲电流实现室温下快速制备取向薄带电工钢的方法,属于硅钢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确定电流与轧制的位向关系,将0.1mm冷轧态取向薄带电工钢用夹具固定在脉冲电源上,持续施加脉冲直至相应时间,对取向薄带电工钢进行脉冲退火处理,根据轧制方向和脉冲电流退火处理时所处的室温环境确定脉冲电流作用方向、脉冲电流参数和脉冲电流作用时间;脉冲处理的参数范围:频率1~200Hz,脉宽10μs~1ms,电流10~1000A,作用时间为1~30min。本发明可以控制厚度更小的冷轧样中Goss织构的生长方向并获得更加锋锐的Goss织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二次再结晶所需要的温度和时间,节约大量的能源,大大缩短了取向薄带电工钢的制备工艺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硅钢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脉冲电流实现室温下快速制备取向薄带电工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工钢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软磁合金,占磁性材料总量的90%~95%,也是产量最大的金属功能性材料,其中取向电工钢因具备高的磁感和低的铁损,用于制作定向磁场下工作的变压器、大型配电器中的铁芯。但是复杂的加工工艺流程、非常严格的控制要求等导致制造成本很高,国外的取向硅钢生产技术也都以专利形式加以保护,被视为企业的生命。因此,取向电工钢被称为钢铁材料的“工艺品”。之所以取向电工钢制造成本极高,在于其内部影响磁性能的Goss织构较难控制,并且随着钢板厚度的降低越发难以掌控,继而影响制成平板的磁性能。若能保证获取锋锐Goss织构的同时缩短取向薄带电工钢的制备工艺流程,则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传统的工业上制备取向薄带电工钢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0.23~0.30mm厚的取向电工钢平板为初始原料作一次冷轧和再结晶加工;另一种是利用纯净的Fe-3%Si热轧板作二次或三次冷轧及随后的二次或三次再结晶处理。这两种传统的制备方法中退火处理是在特殊气氛或者一定真空度的高温炉下进行的,此退火方式工艺流程较长,成本较高,严重浪费能源,不符合当前绿色生产加工的技术需求。
目前也有许多借助外场辅助控制电工钢织构的相关研究,专利(CN 101665861B)公开了一种脉冲电流回复退火制备0.3mm取向硅钢的方法,该发明在充满90%N2+10%H2保护气氛的石英管中利用脉冲电流回复处理5min后涂氧化镁涂层送入热处理炉进行1200℃、纯H2保护气氛下、12小时的高温退火及800℃,纯N2保护气氛下,2小时的热平整退火处理。专利(CN 102127622 A)公开了利用高压脉冲辅助,在箱式电阻炉内退火并采用气氛保护的方法处理0.3mm取向硅钢。可以看出两类发明工艺手段复杂,制备时间较长,且所需温度较高,不利于节约能源,并且高压脉冲参数很难对厚度较小的电工钢薄带进行退火处理并工业化生产。
众所周知,取向电工钢中Goss织构的锋锐程度(取向密度)直接反映宏观材料的磁性能。脉冲电流作为一种瞬时高能的特殊处理手段,它可快速诱导退火Goss织构的形成,从而达到晶粒尺寸较小(降低铁损)却形成锋锐织构(提高磁感应强度)的目的。更为关键的是脉冲电流可以诱导Goss织构定向生长,这是传统热处理退火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脉冲电流还可以降低取向薄带电工钢的再结晶温度,极大地缩短形成锋锐Goss织构所需要的时间。本发明通过精确控制脉冲电流参数,可实现在室温环境下利用非常短的时间形成锋锐Goss织构,并且可以利用脉冲电流控制Goss织构的生长方向来进一步提高Goss织构的取向密度,从而在提高取向薄带电工钢的磁性能的同时也极大缩短制备工艺流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传统的制备手段即利用脉冲电流实现在室温下快速获得具有高取向密度Goss织构的取向薄带电工钢。利用该方法不但可以获得具有锋锐Goss织构的取向薄带电工钢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制备工艺流程,从而起到了降低制备成本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62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