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茶菌菌膜酶解物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64911.2 | 申请日: | 2018-10-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8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梁鹏云;陈铭海;黄强;吴庆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润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02 | 分类号: | C12P1/02;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酶解物 红茶菌菌膜 红茶菌 工艺生产 酶解 干燥环节 澄清度 灭菌 均质 色度 化妆品 生产 保留 应用 | ||
本发明一种红茶菌菌膜酶解物的生产方法,以及通过该工艺生产的红茶菌菌膜酶解产品。红茶菌膜先经均质、灭菌、酶解、絮凝和干燥环节后获得酶解物。通过本发明的工艺生产的红茶菌酶解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水溶液色度低和澄清度好,且保留红茶菌独特的风味。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和化妆品等行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茶菌菌膜酶解物的生产方法,以及通过该工艺生产的红茶菌菌膜酶解物产品。
背景技术
红茶菌发酵液俗称为“胃宝”,是一种对人体有多种保健作用的健康饮品。近年来,发达国家对红茶菌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红茶菌具有解毒抗癌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
红茶菌菌膜外形与海蜇皮相似,是细菌粘附在物体表面生长时形成致密而复杂的群落结构。经研究证实,红茶菌菌种都是由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三类组成,是理想的多糖和蛋白来源。目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家红茶菌菌膜的利用率较高,处理成本较低。但国内企业对红茶菌菌膜的研究尚是空白,很多红茶菌饮料生产企业把菌膜当废品处理,造成资源的浪费。本发明通过研究发明了一种红茶菌菌膜酶解物的生产方法,主要用于菌膜酶解物生产,应用于食品、生物、发酵和化妆品等行业,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红茶菌菌膜通过预处理后酶解工艺生产一种高品质的红茶菌酶解液的方法。
本发明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红茶菌菌膜,加入菌膜重量的5倍水,用胶体磨均质;
(2)对步骤(1)所得红茶菌菌膜均质液进行灭菌活处理,度为95℃~100℃,保持时间30min;
(3)对灭菌活后的菌膜均质液,调节适当pH 6,加入溶液重量的0.5%酵母粉,温度30℃,搅拌3h,然后升温60℃,加入溶液重量的0.3%复合酶,保持搅拌12~18h;
(4)将水解液进行灭酶活处理,冷却,加入絮凝剂辅助沉淀,静置,取上清液浓缩,喷雾干燥,得到淡黄色粉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
取新鲜的红茶菌菌膜5 kg,先粉碎机粉碎,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胶体磨均质20min;稀NaOH溶液调节pH 5~6,静置分层,倒出上清液备用,沉淀物部分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10 min;把上述的上清液加入灭菌活后溶液中,静置冷却至30℃,加入活化后的面包酵母0.5%(以溶液计)保温搅拌3 h;升温至60℃,加入0.5%复合酶1(水解酶:风味酶=0.45%:0.05%),保温酶解15~18h;升温80℃灭酶活30 min,得到酶解乳浊液;搅拌中加入0.08%的絮凝剂,静置分层,取上清液浓缩至固含量在20%,即为红茶菌菌膜酶解液。
实施例2
取新鲜的红茶菌菌膜5 kg,先粉碎机粉碎,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胶体磨均质20min;稀NaOH溶液调节pH 5~6,静置分层,倒出上清液备用,沉淀物部分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10 min;把上述的上清液加入灭菌活后溶液中,静置冷却至30℃,加入活化后的面包酵母0.5%(以溶液计);升温至60℃,加入0.5%复合酶1,保温酶解10~13h;升温80℃灭酶活30min,得到酶解乳浊液;搅拌中加入0.08%的絮凝剂,静置分层,取上清液浓缩至固含量在20%,即为红茶菌菌膜酶解液;该工艺可以提高氨基态氮10%。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润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宁润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4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