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38418.3 | 申请日: | 2018-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2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刚;沈伟民;白鑫林;杨时敏;陆韡;张瑜;王军义;张延利;陈善新;吴战武;贺云;王勇;赵军;尹胜杰;刘明洋;张英杰;潘红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航天化工应用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4C1/04 | 分类号: | B24C1/04;B24C3/02;B24C9/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固体 火箭发动机 柔性 自动 分解 系统 | ||
1.一种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翻转机构(2)、自动装夹旋转机构(3)、水切割工具刀(4)及六自由度机器人(7),其中固体火箭发动机(1)被夹持固定于自动装夹旋转机构(3)上,该自动装夹旋转机构(3)连接于所述自动翻转机构(2)的输出端,所述水切割工具刀(4)安装于六自由度机器人(7)的执行端,用于切割固体火箭发动机(1)的待分解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翻转机构(2)包括翻转轴承座(12)、支撑座(13)、传动轴(14)及动力源A,该翻转轴承座(12)安装在支撑座(13)上,所述传动轴(14)转动安装于翻转轴承座(12)中,一端与固接在翻转轴承座(12)上的动力源A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自动装夹旋转机构(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A包括翻转电机(17)及翻转减速器(16),该翻转减速器(16)的外壳安装在所述翻转轴承座(12)上,所述翻转减速器(16)的输出端与传动轴(14)的一端连接,输入端与所述翻转电机(17)的输出端相连,该翻转电机(17)的外壳通过翻转电机罩(18)安装在所述翻转减速器(16)的外壳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14)通过轴承(15)与翻转轴承座(12)转动连接,该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翻转轴承座(12)的内壁固定,所述轴承(15)的内圈与传动轴(14)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装夹旋转机构(3)包括动力源B、轴承座(23)、蜗杆(25)、蜗轮(9)、旋转轴承座(11)及三爪卡盘(29),该旋转轴承座(11)连接于所述自动翻转机构(2)的输出端,所述轴承座(23)安装在旋转轴承座(11)上,蜗杆(25)与该轴承座(23)转动连接,并与安装在旋转轴承座(11)上的所述动力源B相连;所述蜗轮(9)的蜗轮轴(27)转动安装在旋转轴承座(11)内,该蜗轮(9)与蜗杆(25)相啮合,所述蜗轮轴(27)的一端由旋转轴承座(11)穿出后与三爪卡盘(29)相连;所述动力源B通过蜗轮(9)与蜗杆(25)的啮合传动驱动三爪卡盘(29)夹紧固体火箭发动机(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B包括伺服电机(20)及减速器(21),该减速器(21)的外壳通过减速器座(22)安装在旋转轴承座(11)上,所述减速器(21)的输出端与蜗杆(25)连接,输入端与所述伺服电机(20)的输出端相连,该伺服电机(20)的外壳通过旋转电机罩(19)安装在所述减速器(21)的外壳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25)通过角接触球轴承(24)与轴承座(23)转动连接,该角接触球轴承(24)的外圈与所述轴承座(23)的内壁固定,所述角接触球轴承(24)的内圈与蜗杆(25)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轴(27)通过深沟球轴承(26)与旋转轴承座(11)转动连接,蜗轮(9)与该蜗轮轴(27)固定,所述深沟球轴承(26)的外圈与旋转轴承座(11)的内壁固定,该深沟球轴承(26)的内圈与蜗轮轴(27)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轴(27)及三爪卡盘(29)均为中空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柔性自动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25)的上方设有安装在旋转轴承座(11)上的蜗杆罩(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航天化工应用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航天化工应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841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退火炉破损辐射管的在线查找方法
- 下一篇:资源请求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