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CR催化转换器及其箱体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30599.5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9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翟浩;赵甲运;李建东;尹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孔祥贵;李海建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箱 容纳腔 尾气腔 内壳 内表面 连通 催化剂载体组件 氧化还原反应 排气后处理 向下延伸 出气管 进气管 排气管 箱壳 节能 排放 延伸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CR催化转换器及其箱体,该箱体包括内箱(1)和外箱,外箱的箱壳包括内壳(21)和外壳(22),内壳(21)的内表面形成第一容纳腔,内壳(21)的外表面与外壳(2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尾气腔,外壳(22)的顶部具有与尾气腔连通的排气管(221);内箱(1)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内箱(1)具有用于安装催化剂载体组件的第二容纳腔,内箱(1)靠近顶部的位置具有向外延伸穿出外箱的进气管(11),内箱(1)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并与尾气腔连通的出气管。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箱体能够使SCR催化转换器以更加节能、高效的方式达到提升排温的效果,从而使排气后处理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较佳的环境下进行,有利于提升排放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SCR催化转换器及其箱体。
背景技术
现在有关汽车排放的法规越来越严格,也在不断地对汽车排气后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SCR催化还原技术是降低柴油发动机NOx排放,满足国IV及以上排放法规的重要技术路线,SCR催化转换器也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SCR催化转换器需要在排气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反应最充分,但是,根据目前车辆普遍的实际运行工况来看,排温都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市区、市郊的运行工况,排气温度都无法达到SCR转化效率的最佳温度。
为了提升排温以达到或接近SCR转化效率的最佳温度,目前常用的两种方式分别是在SCR箱外包裹一层保温材料和在SCR催化转换器上设置电加热装置,然而,采用保温材料方式温度提升效果不大,而且无法实现温度可控;采用电子加热方式需额外加装加热装置和控制系统,带来安装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的增加,而且加热时需要耗费汽车的电量,也带来能源的消耗。
综上所述,如何能更加节能、高效地提升排温,以达到或接近SCR转化效率的最佳温度,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CR催化转换器及其箱体,采用该箱体能够使SCR催化转换器以更加节能、高效的方式达到提升排温的效果,从而使排气后处理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较佳的环境下进行,有利于提升排放水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SCR催化转换器的箱体,包括内箱和外箱,所述外箱的箱壳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的内表面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尾气腔,所述外壳的顶部具有与所述尾气腔连通的排气管;
所述内箱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内箱具有用于安装催化剂载体组件的第二容纳腔,所述内箱靠近顶部的位置具有向外延伸穿出所述外箱的进气管,所述内箱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并与所述尾气腔连通的出气管。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0mm~50mm。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外壳具有连通所述尾气腔与外界大气的旁通管,所述旁通管上设置有安全阀。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旁通管的入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正对所述出气管的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安全阀为电磁阀,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安全阀电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安全阀电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内箱和所述外箱均为长方体形。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面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位于所述外壳的侧面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在上述箱体中,所述外壳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尾气腔连通的排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05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