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制备木质素基碳纤维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07792.7 | 申请日: | 2018-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2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 发明(设计)人: | 闵斗勇;郭晨艳;陈昌洲;马海茼;罗斌;李明富;张清桐;贾转;万广聪;王双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1F9/17 | 分类号: | D01F9/17 |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王素娥 |
| 地址: | 530022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木质素 基碳纤维 制备 用溶剂 高聚物 静电纺丝过程 黑液木质素 造纸厂制浆 热处理 静电纺丝 绿色环保 设备要求 无毒无害 循环利用 低污染 纺丝液 可回收 石油基 纺丝 分级 配制 环境保护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木质素基碳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木质素分级、纺丝液配制、静电纺丝、热处理。本发明方法以造纸厂制浆黑液木质素为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从中提取适合纺丝的木质素级份,提取所用溶剂可回收循环利用,成本低污染小;静电纺丝过程所用溶剂无毒无害,且不添加任何高聚物,避免了石油基化合物的使用,因此所制备的木质素基碳纤维材料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产品。本发明原料充足、易得、成本小、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具有较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木质素基碳纤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市场上90%以上的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PAN)为前躯体制备的,还有少部分碳纤维是以沥青为前躯体制备的。虽然用这些石油副产物作为前躯体可制备性能良好的碳纤维,但是,消耗石油资源会使得碳纤维的制造成本增加,碳纤维的价格也会随之增长。碳纤维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高昂的生产成本制约了碳纤维的发展,因此寻找合适的前躯体替代品来降低碳纤维的制造成本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木质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其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木质素是由对香豆醇,松柏醇和芥子醇衍生的多相芳香族高分子化合物,碳含量高达60%以上,是制备碳基材料的天然原料。造纸黑液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目前主要通过碱回收系统将其浓缩燃烧提供热能,未充分发掘木质素的潜在价值。利用木质素作为前躯体制造碳纤维,不仅可以降低碳纤维的制造成本,还能解决造纸工业废弃物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等问题。
中国专利公开号101768799A公开了一种木质素纳米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在提取适合纺丝的木质素时使用超滤技术,耗时长,成本高;而在提纯木质素时又使用大量乙醚,有害有毒。
中国专利公开号105862173A公开了一种碱木质素基静电纺丝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在配制纺丝液时添加了聚丙烯腈,不仅增加了碳纤维的制备成本,而且所用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对人体及环境有害,不易于大规模生产。
助纺剂的添加会使得碳纤维的制造成本增加,而且用于溶解高聚物的溶剂一般是有毒的有机溶剂,有些高聚物更是难以降解的,所以寻找一种不添加任何高聚物的木质素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木质素基碳纤维的方法,该方法是一种不添加任何助纺剂的木质素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木质素基静电混纺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一种用于制备木质素基碳纤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取粗木质素:
粗木质素来源于造纸制浆黑液,采用酸析沉淀提取黑液木质素,得到粗木质素。
(2)将粗木质素溶解于溶剂中,得到纯化木质素并配制成特定溶度的纺丝液,具体操作如下:
取粗木质素5g,加入50mL的丙酮、甲醇或乙酸乙酯,在5000r/min的离心机中离心20min,取其上清液在30℃下旋转蒸发,所得固体即为提纯后的木质素,将其放入4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纯化木质素,蒸发得到的液体即为丙酮、甲醇或乙酸乙酯可回收利用;
将纯化木质素溶解于冰乙酸或甲酸配制成溶质含量为35%~45%的纺丝液。
(3)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木质素纤维原丝;
将步骤(2)得到的纺丝液进行经典纺丝得到木质素纤维原丝,静电纺丝的工艺条件为:静电纺丝装置喷丝口和纤维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为8~10cm,喷丝针头为25G~28G,高压静电发生器的电压为10kV~18kV,静电纺丝液进料速度为0.5~1mL/h。
(4)热处理后得到木质素基碳纤维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77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