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车辆驾驶舱外罩的加工方法和轨道车辆驾驶舱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9212.5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3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齐凯文;刘玉文;刘龙玺;王文健;田洪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4 | 分类号: | B61D17/04;B61D19/02;B29C7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丰佩印 |
地址: | 2661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舱 承载柱 轨道车辆 前框架 架体 外罩 间隔设置 承载力 侧边柱 门框架 单独设置 底端 加工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驾驶舱外罩的加工方法和轨道车辆驾驶舱,该轨道车辆驾驶舱包括架体及安装在架体上的外罩,架体包括:舱前框架,舱前框架上设置有门框架;两个承载柱,两个承载柱间隔设置在舱前框架上,并分别构成门框架的两个侧边柱;承载柱的两端分别与舱前框架的顶端和底端连接,以增加架体的承载力。由于本发明的轨道车辆驾驶舱包括两个承载柱,两个承载柱间隔设置在舱前框架上,并分别构成门框架的两个侧边柱,通过单独设置的两个承载柱作为“A柱”,既保证了驾驶舱的门的外观性能,又通过设置的两个承载柱增加了驾驶舱的承载力,使驾驶舱的结构更加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驾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驾驶舱外罩的加工方法和轨道车辆驾驶舱。
背景技术
城轨车辆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实现司机室端部结构满足高标准承载及车体轻量化至关重要。
A柱,外文名A-pillar,是驾驶舱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其主要作为门与窗之间的分界使用。目前的轨道车辆驾驶舱的承载强度不够,无法有效地保证舱体的安全性。
且司机室(驾驶舱)的外罩多采用手糊成型工艺,外罩厚度不均匀,产品力学性能有待提高、且树脂含量高、重量不易控制;另外在安装过程中司机室外罩与车体轮廓度匹配经常出现问题,现在需要研装,工艺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驾驶舱外罩的加工方法和轨道车辆驾驶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轨道车辆驾驶舱的强度不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驾驶舱,该轨道车辆驾驶舱包括架体及安装在架体上的外罩,架体包括:舱前框架,舱前框架上设置有门框架;两个承载柱,两个承载柱间隔设置在舱前框架上,并分别构成门框架的两个侧边柱;承载柱的两端分别与舱前框架的顶端和底端连接,以增加架体的承载力。
进一步地,承载柱为矩形不锈钢柱。
进一步地,舱前框架上还设置有两个窗框架,两个窗框架分别设置在门框架的两侧;窗框架包括窗框纵梁和两个窗框横梁,两个窗框横梁与窗框纵梁及承载柱共同围设形成窗框架。
进一步地,门框架还包括门楣梁,门楣梁与两个承载柱围设形成门框架;舱前框架包括第一横梁和连接在第一横梁两侧的两个第一纵梁,两个窗框横梁分别连接在门楣梁的两侧,两个窗框横梁和门楣梁形成第一横梁,两个第一纵梁的底部安装在车底上。
进一步地,轨道车辆驾驶舱还包括:舱后框架,舱后框架包括第二横梁和连接在第二横梁两侧的两个第二纵梁;第一连接横梁,第一连接横梁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横梁的顶端和第二横梁的顶端连接;第一连接横梁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横梁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的两侧。
进一步地,轨道车辆驾驶舱还包括:第二连接横梁,第二连接横梁的第一侧与承载柱连接,第二连接横梁的第二侧与第二横梁垂直连接;第二连接横梁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横梁与两个承载柱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舱前框架还包括:第一弧形梁,第一弧形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第一纵梁的顶端连接;第二弧形梁,第二弧形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第二纵梁的顶端连接。
进一步地,架体上设置有腰形孔,外罩与架体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螺栓穿设在腰形孔中。
进一步地,外罩包括:玻璃纤维层;填充树脂,填充树脂填充在玻璃纤维层的缝隙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92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