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判断道路行人为斥力关系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35892.2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97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毛琳;杨大伟;许烨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30/095 | 分类号: | B60W30/095;B60W50/00 |
代理公司: | 21235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斌 |
地址: | 1166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斥力 运动目标跟踪 定义关系 方式判断 速度减缓 系统判断 行进路线 智能化 相向 概率 移动 恢复 | ||
判断道路行人为斥力关系的方法及系统,属于运动目标跟踪处理领域,为了解决判断道路行人为斥力关系的问题,相向而行的行人,在若干个行进路线中具有会发生碰撞的路线,行人在相遇时移动速度减缓、甚至停止,直到相遇结束后恢复速度,本发明通过以斥力关系的概率的方式判断当前行人是否存在上述定义关系,从而,能够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了智能化判断行人是否为斥力行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动目标跟踪处理领域,具体的说是利用磁力模型对道路行人潜在的危险程度进行区分的分类方法。
背景技术
运动目标跟踪处理技术是机器视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随着自主汽车和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如何合理的运用目标跟踪处理技术来保护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也是现在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目前,在只使用车载摄像头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行人的历史移动轨迹和移动速度等信息来对行人进行分类是利用目标跟踪处理技术实现保护行人和车辆安全的一个主要途径。首先分析行人的移动轨迹和移动速度来计算行人会与车辆发生碰撞的概率,再利用该碰撞概率以及建立相应的分类规则将行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现有的目标跟踪处理技术中的道路行人分类方法大多是计算行人会与车辆发生直接碰撞的概率,或者只对具备特定特征的特殊行人进行检测。
专利申请号为CN201610048194.1,名称为“基于组合特征与车载摄像头的盲人检测与识别方法与系统”先利用HOG特征对行人进行检测,然后在行人检测结果附近使用导盲犬、盲杖和盲镜三个分类特征来检测是否存在盲人。
专利申请号为CN201610048233.8,名称为“基于衣帽特征于姿态检测的交警检测方法和系统”将道路中交警的警帽和荧光马甲作为分类特征来判断行人检测结果中是否存在交警。通过对特定目标的特定特征进行检测虽然可以很好的对该目标进行识别,但由于只能检测特定目标而导致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在文章《Analysis ofPedestrian Collision Risk using Fuzzy InferenceModel》中,Hariyono等人对行人和车辆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以及人车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分析,计算行人与车辆的碰撞概率,通过碰撞概率的大小对行人进行分类。但是为了准确采集行人的速度和位置信息,该方法使用了一个架设在路边的摄像头从侧面对车前路况进行拍摄,导致该方法受环境影响较大。
文章《Estimation ofCollision Risk for Improving Driver’s Safety》中Hariyono等人在车前建立了一块危险区域,将会进入该危险区域的行人判定为危险行人从而对行人进行分类。但是道路上存在很多突发状况可能导致行人会由普通行人瞬间变为危险行人。例如一个手持手机的行人在通过马路时突然发生减速,导致本来处于安全状态的行人突然变成会与车辆相撞的行人。
本发明所使用的道路行人分类方法是建立一种磁力模型,通过分析行人之间的物理逻辑关系以达到对行人潜在危险性的判断,而不是估计行人与车辆发生直接碰撞的危险性。通过建立新的道路行人分类规则将那些潜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人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而丰富现有的道路行人分类方法的分类结果,更好的保护车辆与行人的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判断道路行人为斥力关系的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判断道路行人为斥力关系的方法,相向而行的行人,在若干个行进路线中具有会发生碰撞的路线,行人在相遇时移动速度减缓、甚至停止,直到相遇结束后恢复速度,当前图像显示的行人为斥力关系的概率由下式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民族大学,未经大连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58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PID控制的无人车刹车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自动跟车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