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发泡汽车密封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5615.7 | 申请日: | 2018-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1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滨;刘曙阳;蒋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12;C08L23/08;C08L75/04;C08L83/04;C08K3/34;C08K5/134;C08J9/12;C08J9/08;C08J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陈旭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密封条 制备 制造成本 微发泡 机械性能 产品尺寸稳定性 茂金属聚乙烯 制备方法工艺 产品合格率 再生聚丙烯 再生聚乙烯 表面极性 成型过程 发明材料 挤出发泡 截面形态 老化性能 硫化橡胶 泡孔结构 热塑加工 稳定加工 再生材料 重复利用 重量份数 发泡剂 分散剂 改良剂 填充剂 重量轻 可控 成型 回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发泡汽车密封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再生聚丙烯20‑40份,再生聚乙烯30‑50份,茂金属聚乙烯5‑20份,填充剂1‑20份,表面极性改良剂1‑10份,发泡剂1‑5份,分散剂1‑5份,其他助剂1‑3份,并公开了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产品采用再生材料,实现汽车密封条热塑加工重复利用,解决了硫化橡胶无法回收问题,同时,在挤出发泡成型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稳定加工性,获得完全封闭式泡孔结构的截面形态,制造成本低,产品重量轻,机械性能良,耐高低温和老化性能优良,产品尺寸稳定性高,满足汽车密封条成型和使用要求。另,制备方法工艺可控,制造成本低,产品合格率高,易于实现工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微发泡汽车密封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密封条主要以硫化橡胶为主,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化学交联后无法回收再利用,且生产效率比较低,人们正在寻找替代材料,比如,热塑性弹性体,但因价格太高,市场应用有限。现在急需一种材料即可满足环保要求,可循环再利用,同时,具有低成本优势和高生产效率。
再生料大多为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它的使用即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节能环保,减少资源浪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又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不失为一种良好选择。然而,再生料用于汽车密封条时,面临如下挑战:1、整体综合性能偏低,无法满足密封条抗弯等机械性能要求;2、加工过程中易再次降解,产品流动的稳定性差,产品表面易出现皱皮、凹坑等缺陷,严重影响后段植绒过程,造成产品合格率不高;3、再生料大多耐高低温性能较差,严重影响密封条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发泡汽车密封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产品可实现热塑加工重复利用,解决了硫化橡胶无法回收问题,同时,在挤出发泡成型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稳定加工性,获得完全封闭式泡孔结构的截面形态,制造成本低,产品重量轻,机械性能良,耐高低温和老化性能优良,产品尺寸稳定性高,满足汽车密封条成型和使用要求,另外,本发明还具有良好表观质量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发泡汽车密封条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再生聚丙烯20-40份
再生聚乙烯30-50份
茂金属聚乙烯5-20份
填充剂1-20份
表面极性改良剂1-10份
发泡剂1-5份,
分散剂1-5份,
其他助剂1-3份。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再生聚乙烯在190℃,21.6kg载荷下,熔体流动速率不超过10g/10min,650℃灰分烧蚀含量不超过3%;所述再生聚丙烯在190℃,2.16kg载荷下,熔体流动速度不超过5g/10min,650℃灰分烧蚀含量不超过4%。所述茂金属聚乙烯为茂金属高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一种,优选茂金属高密度聚乙烯;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填充剂为滑石粉、碳酸钙、云母、硫酸钡、高岭土中的一种;优选滑石粉;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表面极性改良剂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丙烯酸类共聚物、热塑性聚氨酯中的一种,优选热塑性聚氨酯;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发泡剂为化学发泡剂和物理发泡剂共同使用,化学发泡剂为碳酸氢盐类发泡剂、磺酰肼类发泡剂、偶氮类发泡剂中一种,优选碳酸氢盐类发泡剂;物理发泡剂为水、二氧化碳、氮气、丁烷、戊烷等气体。优选氮气;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蜡、氧化聚乙烯蜡、乙撑双硬脂酰胺、硬脂酸、硬脂酸甘油酯中的一种,优选硬脂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56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