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侧面碰撞的台车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98101.3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3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廖天俊;王文利;赵会;崔泰松;禹慧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7/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面 碰撞 台车 试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面碰撞的台车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进行整车侧面碰撞试验;S2、构建整车仿真模型进行整车仿真分析,将整车仿真分析的结果与整车侧面碰撞试验的结果对标,若不一致,则调整试验侵入速度后再进行整车仿真分析,直到一致;若一致,则进入S3;S3、台车仿真模型分析,将台车仿真的结果与整车仿真的结果对标,若一致,则进入S4,若不一致,则调整等效加速度曲线和旋转角度,直到一致;S4、制作侧碰台车,进行台车试验验证。本发明能够达到加速度和旋转角度的精准输入,提升了模拟精度,降低了试验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面碰撞的台车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侧面碰撞为汽车碰撞事故中的典型工况,其占碰撞事故的35%左右。全球各国均对侧面碰撞事故制定了标准,一般采用可变性移动壁障(MDB)作为子弹车辆来撞击被测试目标车辆。可变性移动壁障(MDB)的重量一般在950kg到1500kg;撞击速度一般在50km/h到55km/h;前端为蜂窝铝结构用于模拟可变性的车辆前机舱。每次整车侧面碰撞试验会消耗一块可变形蜂窝铝以及一台整车,费用一般在20万/次。为达到较好的乘员保护效果需要多轮整车侧面碰撞试验优化,费用昂贵。
行业内一般采用侧面台车的方式能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但由于侧面碰撞有各部位侵入速度不一致和加速度震荡大的特点。目前传统侧面台车不能很好地模拟各部位侵入速度不一致和加速度信号。模拟侧碰加速度信号需要把加速度信号进行等效处理。一般直接由设备加工程师经验直接等效,往往模拟进度较差且需要反复调试,耽误项目进度。其次要模拟各部位不同的侵入情况往往需要非常复杂的机构和算法。现有模拟不同的侵入情况有两种,一种采用在台车上额外增加两个以上的毫米级液压缸,设备较为昂贵;另一种是用多连杆吸能导向机构,机械结构复杂且每次都需要消耗吸能块,在试验成本上也较为昂贵。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侧面碰撞的台车试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面碰撞的台车试验方法,能达到加速度和旋转角度的精准输入,能提升模拟精度,降低试验费用。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侧面碰撞的台车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整车侧面碰撞试验,获得整车加速度曲线和第一肋骨压缩伤害曲线;
S2、构建整车仿真模型进行整车仿真分析,得到第二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其中,整车仿真模型包含白车身、底盘、车门内饰、座椅、气囊和碰撞假人;
将整车仿真分析的结果与整车侧面碰撞试验的结果对标,若第二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和第一肋骨压缩伤害曲线不一致,则调整试验侵入速度后再进行整车仿真分析,直到第二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和第一肋骨压缩伤害曲线一致;若一致,则进入S3;
S3,对侧围进行钢化处理搭建侧碰台车仿真模型,根据假人肋骨对应区域选择B柱中部的加速度作为基准加速度,保证位移在假人伤害峰值时刻及气囊充满时刻和选定的基准加速度二次积分得到位移一致,获得等效的二阶加速度方波,将等效的二阶加速度方波作为等效加速度曲线加载到侧碰台车仿真模型中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第三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将侧碰台车仿真模型分析的结果与整车仿真模型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标,若第三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与第二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不一致,则调整等效加速度曲线和旋转角度后再进行侧碰台车仿真模型分析,直到第三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与第二假人肋骨压缩伤害曲线一致,若一致,则输出最优的等效加速度曲线和旋转角度;
S4、制作侧碰台车,加载最优的等效加速度曲线和旋转角度进行台车试验验证。
进一步,所述S1具体为,按照开发目标工况进行整车侧面碰撞试验,记录假人定位信息,测量车体B柱、车门对应假人头、肩、胸、腹、盆骨区域以及座椅安装点的加速度信息,并测量假人的第一肋骨压缩伤害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81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