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艾滋病吲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87055.7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6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冬;代陈胜;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北京赛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09/08 | 分类号: | C07D209/08;A61K31/404;A61P31/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优赛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1 | 代理人: | 姜芬 |
地址: | 523808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吲哚类化合物 制备 抗艾滋病 细胞毒性 抑制剂化合物 吲哚化合物 病毒活性 反应条件 合成步骤 合成路线 宿主细胞 抗病毒 抗HIV 高抗 应用 合成 细胞 成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艾滋病吲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本发明具体合成的两个新型吲哚化合物式g(R1=R2=H,R3=OMe和R1=R2=H,R3=COOH)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力且细胞毒性较小,细胞内抗HIV‑1病毒活性EC50分别为0.81μM和0.78μM,细胞毒性CC50分别为16μM,16μM,是一种新型进入宿主细胞抑制剂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易得、操作简便、路线简单、合成步骤少的合成路线,成功制备出本了发明提供的具有高抗HIV‑1活性的吲哚类化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药研发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艾滋病吲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
背景技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bbr: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HIV病毒的生命周期大致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当HIV病毒遇到宿主细胞时,HIV的外膜蛋白(gpl20)与靶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紧紧结合,导致gpl20分子内部的构相发生变化,使gpl20同时与靶细胞表面的辅助受体结合。在跨膜蛋白(gp41)的参与下,HIV的外膜与靶细胞膜发生膜的融合。随后,病毒核心部分被注入胞质内。第二阶段:在胞质内,HIV病毒的RNA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一单链DNA,并以此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复制第2条DNA链。第三阶段:这个双链DNA经HIV整合酶整合进宿主的染色体组DNA,形成“前病毒”。第四阶段: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该“前病毒”通过转录产生HIV病毒的RNA和mRNA,并被转移至胞质,HIV mRNA翻译产生新的HIV反转录酶、基因组RNA、结构蛋白、调节蛋白、包膜糖蛋白等。第五阶段:装配成新的病毒体,以芽生的方式萌出细胞外,成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根据HIV感染细胞的5个阶段特点,设计抗HIV化学药物的思路就非常清晰,可以划分为五类抑制剂:进入宿主细胞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和装配及释放抑制剂。被FDA批准及正在临床试验的进入宿主细胞抑制剂主要有恩夫韦地,马拉维若,Vicriviroc,Maraviroc,西夫韦肽等。逆转录酶抑制剂可分为两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有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他夫定,阿巴卡韦,替诺福韦,恩曲他滨,Elvucitabine,Reverset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制剂主要有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地拉韦啶,依曲韦林,Calanolide A等。目前整合酶抑制剂类的药物虽然非常少,只有Merck公司的雷格特维被FDA准用于HIV治疗,但是Merck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吉利德科学公司等都有一批化合物在临床试验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批整合酶抑制剂类的药物。当前上市的主要蛋白酶抑制剂有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安普那韦,阿扎那韦,福沙那韦,洛匹那韦,替拉那韦,达如那韦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北京赛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理工学院;北京赛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70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