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7710.3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89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上畑贤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1/11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苏卉;高培培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前纵梁,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左右两侧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悬架支撑罩,以从上述前纵梁向车辆上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前侧结合部,设于上述悬架支撑罩,将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结合,并且在正面碰撞时能够解除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之间的结合;及后侧结合部,在上述悬架支撑罩上与上述前侧结合部相比设于车辆后侧,将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结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5-85801号公报记载的车身结构中,在围板上梁与前纵梁之间架设有悬架支撑罩。在悬架支撑罩上以构成前纵梁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纵梁构成部,从而有效地进行载荷的传递。
通常,即使前纵梁由于正面碰撞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发生压溃变形,悬架支撑罩的向前纵梁安装的安装部分也不会压溃而被保留。因此,在正面碰撞的情况下,为了以预定量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需要在比悬架支撑罩的安装部分靠前侧的部分确保前纵梁的变形量。因此,需要将前纵梁的比悬架支撑罩的安装部分靠前侧的部分延长,外观设计的自由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前纵梁的全长并确保外观设计的自由度的车辆前部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前纵梁,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左右两侧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悬架支撑罩,以从上述前纵梁向车辆上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前侧结合部,设于上述悬架支撑罩,将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结合,并且在正面碰撞时能够解除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之间的结合;及后侧结合部,在上述悬架支撑罩上与上述前侧结合部相比设于车辆后侧,将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结合。
在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悬架支撑罩与前纵梁通过前侧结合部及后侧结合部结合。前侧结合部将悬架支撑罩与前纵梁结合,但是在正面碰撞时解除悬架支撑罩与前纵梁之间的结合。后侧结合部在比前侧结合部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将悬架支撑罩与前纵梁结合。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当由于正面碰撞而从车辆前方输入冲击时,前纵梁从前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变形并吸收载荷。此外,通过从前纵梁传递的载荷,前侧结合部对悬架支撑罩与前纵梁的结合被解除,前纵梁的与前侧结合部结合的部分也变形而吸收载荷。
这样,前纵梁的与前侧结合部结合的结合部分也能够变形,因此能够确保正面碰撞时的前纵梁的变形量而吸收载荷。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变形量而将前纵梁向前方延长。能够抑制前纵梁的全长并确保外观设计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为,上述前侧结合部处的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之间的结合力比上述后侧结合部处的上述悬架支撑罩与上述前纵梁之间的结合力弱。
在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关于悬架支撑罩与前纵梁之间的结合力,使前侧结合部比后侧结合部弱,因此能够确保悬架支撑罩与前纵梁之间的结合力,并且关于前侧结合部,在正面碰撞时能够容易地解除结合。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为,上述前侧结合部及上述后侧结合部分别从上述悬架支撑罩的下端向车辆下侧突出,在上述前侧结合部与上述后侧结合部之间形成有凹部。
在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从悬架支撑罩的下端向车辆下侧分别突出的前侧结合部与后侧结合部之间形成有凹部。因此,在正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输入了载荷之际,能够使悬架支撑罩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容易压溃。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为,具有通过安装部而安装于上述前纵梁的悬架梁,上述安装部配置于与上述后侧结合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77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部件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 下一篇:车体侧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