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拟人划桨龙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15321.0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8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廖威量;张瑞容;廖大军;何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3H23/02 | 分类号: | A63H23/02;A63H29/22;A63H30/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龙舟 划桨 遥控装置 第一驱动装置 无线遥控方式 多连杆机构 仰角 划桨装置 竞赛运动 两侧设置 前后调整 转向功能 船身 拔取 船舵 复数 龙头 龙尾 前伸 曲柄 人形 尾端 划船 水道 遥控 竞赛 协作 配置 配合 | ||
本发明系一种水上遥控装置,尤指一种模拟水上多人龙舟竞赛运动的技术领域。本发明主要系于一船身上两侧设置有模拟多人划船之划桨装置,该单边之复数人形与划桨动作仅系藉由第一驱动装置配合曲柄与多连杆机构即能达成;又该船身前端之龙头具仰角与前后调整功能,龙头中并配置一前伸之龙舌机构,在遥控协作下具有在水道终点拔取标旗之功能;另尾端之龙尾和船舵具有转向功能。该各机构都能利用无线遥控方式达成操作;藉此,本案提供一种前所未见之水上龙舟遥控装置,能满足玩家把玩与竞赛所需,同时将传统节庆运动进行逼真呈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拟人划桨龙舟装置,涉及一种水上遙控装置,尤指模拟水上多人龙舟运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相传划龙舟的由来,是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自尽,民众后来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也有一说是古人将船作为送走灾邪噩运的工具,而后又衍变成在端午节比赛的习俗。不论龙舟缘由为何,基于传统民俗与纪念意义,每到端午节举办龙舟赛已是不可或缺的庆典活动。
划龙舟看似有趣,但绝大多数人几乎都没有机会亲身参与,一来是龙舟数量相当稀少且昂贵,再者每次出航都需要数十人共同参与,存有相当难度。综观许多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火车或飞机,消费者就算无法亲身驾驶,也能藉由购买遙控玩具一偿心愿,然而模拟龙舟动作之遙控装置,至今却仍未见于市面。
发明人有鉴于此,基于想持续保持此一端午庆祝活动之心态,特以研创成本案,期藉本案之提出,除了能让消费大众很容易的透过玩具体验到划龙舟的乐趣外,也期望藉由此种寓教于乐的电控龙舟比赛方式,让传统龙舟竞赛能传承下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拟人划桨龙舟装置,将划龙舟之动作与乐趣忠于原味的移植到玩具上,船身前端之龙头具仰角与前后调整功能,且尾端之龙尾和船舵具转向功能,能获致该装置确实模拟龙舟运动之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拟人划桨龙舟装置,包括有船体,其中,船体上设有人偶及与人偶连接的划桨装置,划桨装置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通过连动件连接有连杆组件,连杆组件与人偶连接,在第一驱动装置和连动件的作用下,通过连杆组件驱动人偶动作;船体配置有龙尾装置和龙头装置,龙尾装置设有第一调整单元和龙尾,第一调整单元设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通过连接板与龙尾连接,龙尾在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进行摆动,实现对龙舟行进方向的调节;龙头装置设有第二调整单元,第二调整单元连接有龙头模型,龙头模型在第二调整单元的驱动作用下进行摆动。
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船体上设有人偶,模拟实物龙舟上的人员,同时人偶连接有划桨装置。划桨装置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连动件,连动件在第一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进行转动时,带动与连动件连接的连杆组件进行运动。连杆组件运动的同时驱动人偶进行动作,实现对实物龙舟上人员的模拟。在船体上配置有龙尾装置,龙尾装置设有第一调整单元和龙尾,第一调整单元设有的第二驱动装置与龙尾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板进行动作时,连接板带动龙尾进行摆动,实现对龙舟行进方向的调节。船体配置有龙头装置,龙头装置设有第二调整单元,通过第二调整单元的驱动作用,实现与第二调整单元连接的龙头模型的摆动,提升龙舟的形象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船体两侧,连杆组件设有与连动件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一连杆连接有桨杆,桨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与人偶连接,桨杆的中部通过第三连杆及与第三连杆连接的第四连杆与人偶连接。
在船体两侧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两侧的第一驱动装置独立行使驱动作用,互不干扰,通过控制船体两侧的第一驱动装置的运行状态,能够实现龙舟行进方向的调整,提高龙舟的控制性能及灵活性。连动件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在连动件受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时能够跟随连动件进行运动。第一连杆带动桨杆运动,桨杆运动时同步的带动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动作。第三连杆动作时,同步的带动第四连杆动作,实现人偶与桨杆的相互配合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53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铆眼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交通知识教学的玩具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