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的水面起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90719.3 | 申请日: | 2018-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6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汪洋;刘海港;崔方杰;袁靖肖;徐帅;耿鹤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5/50 | 分类号: | B63B35/50;B63B35/53;B63B35/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200 山东省青岛市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筒 飞机 锁定 水面 对接机构 起降装置 交会 水上飞机 轮子 燃油经济性 飞机起飞 航速 隐蔽性 解锁 工作量 航程 改造 陆地 起飞 降落 飞行 制造 成功 | ||
一种飞机的水面起降装置,包括浮筒,上有锁定机构,在飞机从水面起飞的过程中,飞机的轮子通过所述的锁定机构与浮筒结合为一体,飞机起飞成功之后,锁定机构解锁,飞机的轮子与浮筒分离;还有一对接机构分布在所述飞机和浮筒上,当飞机准备降落水面时,飞机通过所述的对接机构与浮筒在空中实现交会对接;还包括一锁定机构,当飞机与浮筒实现交会对接之后,通过所述锁定机构,使飞机与浮筒结合为一体;该发明通过简单的改造,使陆地起降的飞机,实现在水面起降,该起降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水上飞机在航速、航程、飞行高度、燃油经济性方面的缺陷,同时克服航母在制造费用、隐蔽性、飞机改造工作量、飞机吨位方面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实现飞机在水面起降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使陆地起降的飞机,经过简单改造,实现在水面起降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上飞机,利用机腹下面的船身或者浮筒,实现在水面起飞、降落和停泊,其主要优点是可在水域辽阔的河、湖、江、海水面上使用,安全性好,地面辅助设施较经济,飞机吨位不受限制,因此可以广泛用于海上巡逻、反潜、救援。水上飞机突出缺点是:受船体形状或者外挂浮筒的影响,机身重量大,气动阻力大,所以飞行速度,续航里程,燃油经济性方面,都无法和陆地起降的飞机相比。比如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水上飞机AG600,最大平飞速度50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4500千米,使用升限6000米,而中国的最先进的陆地起降运输机运20,最大平飞速度92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7800千米,使用升限13000米。
航空母舰,是使陆地起降的飞机实现在海面起降的有效途径。但是,航母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1)航母的制造费用和运行费用都十分巨大,即使是超级大国,航母的数量也是有限的;(2)航母的目标大,战场上隐蔽性差,很容易受到攻击;(3)陆地起降的飞机要在航母上使用,改造量工作量很大,一般采用专门设计和开发;(4)受航母甲板长度和弹射器能力限制,大吨位的飞机,无法在航母上起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难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飞机的水面起降装置,通过简单的改造,使陆地起降的飞机,实现在水面起降,该起降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水上飞机在航速、航程、飞行高度、燃油经济性方面的缺陷,同时克服航母在制造费用、隐蔽性、飞机改造工作量、飞机吨位方面缺点,相当于提供了一种“迷你航母”的技术方案。
一种飞机的水面起降装置,包括如下内容:(1)包括一套浮筒A,上有一锁定机构A,在飞机从水面起飞的过程中,飞机的轮子通过所述的锁定机构A与浮筒A结合为一体,飞机起飞成功之后,锁定机构A解锁,飞机的轮子与浮筒A分离;(2)还包括一套浮筒B,有一对接机构分布在所述飞机和所述浮筒B上,当飞机准备降落水面时,飞机通过所述的对接机构与浮筒B在空中实现交会对接;(3)还包括一锁定机构B,当飞机与浮筒B实现交会对接之后,通过所述锁定机构B,使飞机与浮筒B结合为一体。
作为一个特例,所述的浮筒B,就是所述的浮筒A,所述的锁定机构B,就是所述的锁定机构A;所述的浮筒A,或所述的浮筒B,包括两个并列的船型浮体,在两个浮体之间,连接着甲板。
所述的对接机构,包括位于飞机机腹下的抓捕装置,以及位于浮筒B上的受捕装置。
所述的抓捕装置,是安装于飞机尾部的一缆绳收放吊舱,包括可收放的缆绳,缆绳的末端,是一尾钩。
所述的受捕装置,包括两根托杆,一缆绳圈,一缆绳,一卷扬机,缆绳一端与缆绳圈连接,另一端固定并缠绕在卷扬机的线轴上,所述卷扬机安装在所述浮筒B内,卷扬机的线轴横跨在两个浮体之间。
所述的两个托杆,顶端各有一缆绳夹,底端通过轴A连接在浮筒B的前部,在托举状态,两杆之间有大于0°的夹角,所述的缆绳圈的上面部分,被所述的两个缆绳夹张紧。在收拢状态,两托杆水平放置在所述甲板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07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科考钻探船
- 下一篇:一种飞机的水上起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