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酸检测试剂混合添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85901.X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2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孙佳姝;刘超;陈清华;田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37 | 分类号: | C12Q1/6837 |
代理公司: | 北京翔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6 | 代理人: | 李勇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酸 检测 试剂 混合 添加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酸检测试剂混合添加装置,包括:设置在中间位置的样本室单元,其存储加入的核酸样本,并在旋转作用下将核酸样本等分;与所述样本室单元连通,并通过虹吸现象将核酸样本引入反应室单元的第一虹吸阀;反应室单元,其设置在边缘位置,其将核酸样本与试剂混合并进行核酸反应,反应室单元的反应室还连通有第二虹吸阀;与反应室单元连通的试剂存储导入单元,其内存储有反应试剂,在反应室单元内导入核酸样本后,向反应室单元内导入反应试剂,以使反应试剂与核酸样本反应可以针对各种血液病毒进行检测。本发明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只需单次加样即能够实现核酸的检测,控制精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酸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核酸检测试剂混合添加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测序已从传统的基因芯片测序发展到现在的高通量基因测序。目前,基因测序系统和装置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现有技术中的基因测序设备,用于测量基因序列的仪器,其包括数据处理装置和核酸检测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与核酸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提供用户接口并根据控制指令控制核酸检测装置的工作,并显示核酸检测装置的工作状态;所述核酸检测装置,用于进行基因测序。其中,核酸检测装置包括:测序反应小室、液体传输组件、温控组件、位移组件和采图组件,所述测序反应小室,与液体传输组件、温控组件和位移组件分别连接,用于进行测序反应;所述液体传输组件,用于根据控制指令传输液体到测序反应小室;所述温控组件,用于调节测序反应小室的温度;所述位移组件,用于调节测序反应小室的位置;所述采图组件,用于采集测序反应小室的测序图像。该技术方案中,用户只能通过操作数据处理装置来获知核酸检测装置的各个组件的工作状态,使用不便。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核酸检测装置仅能够对单一种类的核酸进行混合及检测,尤其不能够对不同试剂针对不同的反应温度及时间进行自动控制,以使不同的核酸根据实际的反应时序及温度进行自动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酸检测试剂混合添加装置,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核酸检测试剂混合添加装置,包括:
设置在中间位置的样本室单元,其存储加入的核酸样本,并在旋转作用下将核酸样本等分;与所述样本室单元连通,并通过虹吸现象将核酸样本引入反应室单元的第一虹吸阀;反应室单元,其设置在边缘位置,其将核酸样本与试剂混合并进行核酸反应,反应室单元的反应室还连通有第二虹吸阀;与反应室单元连通的试剂存储导入单元,其内存储有反应试剂,在反应室单元内导入核酸样本后,向反应室单元内导入反应试剂,以使反应试剂与核酸样本反应;
其中,所述样本室单元包括设置在中间位置的样本室、与样本室连通并设置在样本室外围的样本分流通道、设置在所述样本分流通道外侧并与样本分流通道连通的若干个样本等分室,核酸样本在第一预设转速下从样本室受到离心力作用,排出到样本分流通道中,并在样本分流通道内流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继续向外层运动,分别进入各个样本等分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样本室为偏心结构,核酸样本在样本室旋转过程中,向直径较大的一方汇集,核酸样本向豁口方向汇集并从此处流向样本分流通道;所述样本室的外侧壁为一弧形壁,样本室的外侧壁从豁口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逐渐向圆心侧延伸以形成样本室的偏心结构,在弧形壁端部为最靠近样本室圆心的位置。
进一步地,核酸样本经过所述豁口向上流至所述样本分流通道,样本分流通道与样本室之间设置台阶面,样本分流通道的高度高于样本室的高度,同时,样本等分室的高度高于样本分流通道的高度。
进一步地,在每个所述样本等分室的末端连接连通有第一虹吸阀,用以将样本等分室内的核酸样本导入所述反应室,所述样本室在第一预设速度旋转时,核酸样本进入样本等分室中,多余样本进入第一废液室;所述样本室停止转动,样本等分室中的样本流入第一虹吸阀中并充满第一虹吸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59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